有些人写作,只是为了与自己对话,让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平静。
有些人写作,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长度,通过写作让自己名垂青史。
因此,写作可以是一件下限很低的事情,也可以是一项上限很高的的事业。
文字发明以来,成为无数人都在使用的工具,文字提高了交流效率,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加上现在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和网友对话。
可以在微信上和别人彻夜长聊,也可以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
写作对于很多喜欢文字的人而言,就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写好文章,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写作的向往。
01 写作的第一步是输入
什么是写作,其实说白了,就是把脑子里想的话给写出来。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被写作折磨的时候,一篇800字的作文,对我们来说可能像跑马拉松,冥思苦想,搜肠刮肚一两个小时才能“凑”够字数。
大多数人对写作的初体验就是如此,身体是很诚实的,一旦我们在一件事上持续受挫,本能上就会远离它们。
这也让大多数人在写作上从此关闭了大门,因为我们潜意识认为,写作很累,写不出来,一写就难受。
我一开始也是如此,脑子空空,我脑子里的东西在我每天说话的时候就已经输出完毕了。我没有什么东西要用文字去表达的,我对世界没有看法。
但是直到我开始看书了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改变。
作为过来人,我建议:第一次踏入阅读的大门时,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能读的下去的,这样才能在阅读上建立正反馈。否则就容易被“劝退”。
一开始不要跟风去阅读名著,名著固然有巨大的文学价值,但就现阶段而言,读者最需要的是培养阅读的愉悦感与兴趣,而不是去关心阅读的价值。
读得下去就是最大的价值。
我一开始阅读的书籍是《舌尖上的中国》总监制蔡澜先生的作品,他的文章是小品文,一篇大概在几百字之间,内容有趣有料,既轻松又能给读者带来新知,非常适合做为阅读启蒙读物。
正是在阅读的第一步选择了这样的作品,所以我很快就读完了第一本,同时迫不及待地去图书馆阅读蔡澜先生的其他作品。
就这样大概过了一个月,我慢慢地培养了阅读的习惯,也找到了阅读的感觉。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大脑接受的信息足多的时候,就会自动分类与归档。
这个时候写作的想法就会从脑子里冒出来,因为大脑需要借助外部设备消化内容,而写作,就是最好的消化工具。
所以,写作其实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有足够多的输入的时候,才会触发写作的自发活动。
不需要羡慕会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02 写作,从写字开始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每个人写的都不算是文章,只能算是记录想法的文字,因为没有太严密的逻辑,松松散散。
刚开始每个人写的文章是丑陋的,想到什么写什么,想记录什么就记录什么。
但是这是写作的雏形,我很喜欢用一个叫简书的App,里面有很多用户喜欢记录自己琐碎的生活趣事。少则几百字,多则几千字,他们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生活。
很多真正的作家,都是从写字开始,然后慢慢走向写文章的。
有位战地记者曾经分享过他的写作方法:呕吐式写作法。
就是当我们想到一个话题的时候,不用去在意文章初稿的模样,一股脑倾泻出来就好,先把骨架给立起来,然后再去修改。
这样我们面对初稿就不会有“写作恐惧症”,就不会面对着空白的文档,从而迟迟不下笔。
香港著名科幻作家倪匡,有一次在开新书发布会的时候,面对一位年轻读者的提问:请问倪先生,我想成为像您一样成功的作家,您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我们年轻一代吗?
倪匡哈哈大笑四声,说:“想”是没有用的,去写。
总之,一切写作都从“写”开始。
03 想写好,先模仿
在我刚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第一篇文章我花了五天才写完,3000字的文章,5天的时间完成,意味着每天只能写600字,这个速度非常慢。
因为我根本不知道第一篇文章要怎么写,不知道怎么去类型化写作。
虽然大学的时候我也很喜欢写东西,但是那时候写作只是自娱自乐。只是记录当下心情,毫无章法。
甚至现在翻开一些我大学时写的文章,连我自己都看不懂,纯属是“自嗨写作”。
所以一上来让我去公开写作,写给读者看,我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写。
于是我只能从模仿开始,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类型,选定一个题目,然后问自己:换做自己,面对这个题目可以写多少字,逻辑骨架是怎么样的。
想好这些之后,就可以开始动笔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这样来的。
模仿优秀的人,向他们学习,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很多著名的作家,导演,在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也喜欢模仿致敬已经成名的作品。
比如著名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在执导自己的第一部长片电影《落水狗》时,有两个段落就模仿了周润发和李修贤主演的电影《龙虎风云》,熟悉香港电影的朋友很容易就会发现。
昆汀本人也毫不避讳谈论在电影中对其他作品的致敬。
在他看来,好的作品,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向他人学习技法,可以快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是一件丢脸的事。
04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创作者很容易会有一个误区:就是容易陷入自己的写作频道里,忘记了写作是面向读者的。
只有从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为读者带来新知,才是写文章的重要意义。
一篇文章好不好,不由作者说了算,而要由读者来判断,否则就是作茧自缚。
所以,一流的写作者,文章都很少是一次成型的,而是重复不断地修改。
香港作家蔡澜就分享过自己的写作修改方法:
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之后,一定不能立刻发表,而是放进抽屉里(蔡澜先生喜欢纸质写作),然后等两天之后再取出修改,在这两天之内,不去多想文章的内容,而是忙于其他生活琐事,让头脑放空。
两天之后再取出观看,这时候头脑已经冷静下来,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判断自己文章的质量。才能看出哪些部分需要修改,如何修改。
写作者不能孤帆自赏。
05 写在最后
写作确实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无法完全表达清楚,只能算是提到了写作的表层。
但是,写作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以带来种种好处。
学会写作,不仅可以为人生带来更多可能,还能在精神上愉悦自我。
这是一个存量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人才也十分拥挤。学会营销,就比别人多了一种强大的武器。
这个时代拼的不是生产效率,因为技术发展至今,早已不缺好产品了,缺的是用户触达。
谁会营销,谁就能赢得天下。
写作,就是最好的营销。
END
-----------------------------
宫号:职场芝士侠
为每一个普通人寻找逆袭的可能。
在人间,用知识过好人生。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第一时间收到每篇惊喜文章。
职场芝士侠
毕业后的自我提升,弯道超车的关键
----------------------------------
文章很长,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