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客家语,又称海陆腔,是汉语族客家语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省汕尾市的陆丰市、海丰县的客家地区和陆河县,揭阳市与汕尾市接壤的揭西县的上砂五云、普宁市西部大片地区、惠来葵潭一些村落。此外还有台湾的新竹、桃园等县的“海陆话”乡镇。在海外东南亚地区也有一些地方使用海陆客家话,如印尼西加里曼丹岛的部分海陆客地区。据统计,海内外海陆客家话的使用人数有150 万人。其中海陆丰本土60万人,普宁、惠来有40万人,台湾45万人(祖籍陆河裔的30万人)。40万人,台湾45万人(祖籍陆河裔的30万人)。
在台湾,海陆客家语是台湾客语的五大腔调(四海大平安)之一种,其地位仅次于来自今天梅州的四县腔,其中又有一些地区因与四县客语接触,形成所谓四海话。在东南亚国家华人社区,当地华人大多称海陆客家语为“惠州客家话”,因为清朝时,海丰县与陆丰县,两县都属于清代广东省惠州府管辖,故称之。
操海陆客家话的客家人绝大部分是第三次和第四次客家人大迁徙时到来的粤东地区的。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朝末年,已有先民在海陆丰劳动生息,已知最早进入海陆丰的客家人是公平镇先来岭的吴姓客家移民,他们在九世纪最后五年的唐僖宗公元895-900年间就来到这里。最初的中原先民从陕甘、河南经江夏到江西跨兴梅山区而达海丰;后来世居长江流域的移民从湘赣进入粤北,顺北江南下惠阳入海邑;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天灾不断,为求生计,嘉应州、惠州府客家人又开始举家迁徙,来到海陆丰,形成了今天海陆丰客家人。明清以后,吉康、石塘等地都有人接受招募到省内的鹤山、高明、恩平、阳江、阳春、九龙、香港及四川省的宜陇等十几个县去开垦荒地,再次重建家园。而一些包括海陆丰客家人多次渡海谋生,主要移居地是台湾,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因此,如今的台湾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海陆客的语言社团。
海陆丰客家人现在大多依山而居,聚居在汕尾市北部,揭阳市西部,人口约占汕尾人口的16%左右,揭阳普宁人口的15%左右。 海陆客家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差异不大。揭西的五云、上砂两镇以及陆河的河田、东坑、水唇、螺溪、上护等镇和河口的北溪口音接近,可称为“河田片”;海丰的平东,陆丰的西南、八万、大安,普宁的后溪、大坪与陆河的新田、河口的南溪口音与河田片有差异,可称为“八万片”。海丰的黄羌、陆河的南万及螺溪的各安、书村与紫金县的客家话较接近,可称为“黄羌片”。普宁客语除后溪、大坪外口音基本一致,以梅林客话为代表,可称为“梅林片”。河田片与八万、黄羌、梅林三片显著差异是:第一人称单数的读音不同,河田片多读作ngoi,写成“我”,其余三片多读作ngai,写成“涯”。
大陆地区海陆片客家话分布区域面积达2783.29平方千米。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其归入粤台片新惠小片,而2012年版则根据海陆话有 7 个声调, 平去入都分阴阳的特点将其划出粤台片,单列为海陆片。故根据最新划分,海陆客语的语言学系谱为汉藏语系--汉语族--客语支--海陆片,其内部又可以细分为河田小片、黄羌小片、八万小片、梅林小片四大片,此外还包括了一些未分片的客家话。大陆海陆腔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汕尾市和揭阳市,汕尾海陆片客语代表点是陆河县的河田话,揭阳海陆片客语的代表点是普宁市的梅林话。
庄初升教授以声调作为标准,重新为广东省内的客家方言进行分类,首先以古浊上的白读层今读阴平与否为标准分为"老客家话"和"新客家话"两大类;以古全浊上的文读层与浊去合流之后的调类归并为标准把"新客家话"分为4个类型,海陆属其中之一,其余分别是韶五、饶丰、兴梅。海陆型客家话的特点是古全浊上的文读层与浊去合并为阳去调,清去独立为阴去调。这样, 海陆型的客家方言就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7 调。认为海陆客尽管范围不大,但在海外客家的影响不小。从底层调类来看,海陆客应该是兴梅客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