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翼明论语新诠第二十章(6)【1592】2025-7-20
(七)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1)
【释词】“德”,道德、德行,“土”,土地、田宅。“刑”,法度、礼制。“惠”,恩惠。
【大意】“怀”字的解释从古到今有许多种,由此导致对这段话的理解也有许多种,其中比较合理的有两种,一是把“怀”解释为“安”,那么全段的意思就是君子安于道德,小人安于乡土;君子安于法度,小人安于恩惠。二是把“怀”解释为“思”,就是“思念”、“思考”“考虑”,那么全段的意思就是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考虑的是法度,小人考虑的是恩惠(尤其是私恩)。我取第二解。
怀,说文解字,想念或存有的意思。意思是说君子想的都是德行操守,小人想的都是土地田舍;君子想的都是刑法公正,小人想的都是得点好处(张东注)。
(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释词】这里的“君子”、“小人”也跟上段一样,兼含二义。君子既指有德者,也兼指有位者;小人既指无德者,也兼指平民。“喻”,意为晓,懂得、明白。
【大意】孔子说:“君子明白义理,小人明白利益。”
【导读】做人做事是以“义”为标准,还是以“利”为标准,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义利之辨”在后世儒学中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命题,《汉书·董仲舒传》云:“正其谊(谊通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做事情只要考虑合不合“义”而不要考虑有没有“利”。这种主张不但一般人做不到,本身也失之过偏,已经偏离了孔子的原意。孔子并没有说得这么绝对,因为“义”和“利”并不是一定对立的,这个“利”如果是众人之利,它就变成了“义”。所以真正对立的是“公义”和“私利”,如果把董仲舒的话改为“正其公义不谋私利”就对了。明白公义而不计私利,这是一个有德者必然具备的品质,也是一个在位者,尤其是居高位的人,应当努力做到的,对普通老百姓则不能如此要求。
君子更看重的是义理,哪怕利益万万。小人更看重的是眼前利益,哪怕赚取毫无道德底线的一文(张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