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姆。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1915年《人性的枷锁》,1919年《月亮与六便士》引起了巨大反响,锁定他成为世界级小说家的地位。也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故事机智、幽默,常在讥讽中潜藏队人的的怜悯与同情。
金句:我要走遍世上的每一个角落,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搏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你是否问过自己一件事:人啊,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不管不顾,每一天都满腔热血地奋斗,却深陷人间欲望,陪伴着你的或许是片刻安宁,或许是莫大的虚无。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出现一些困惑的声音,大多数人队此选择不在意。
然而,你我身边一定有这一类人:
他们能够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她们特立独行,从不在意这个世界怎么看。
这些人最终不是疯了,就是成为传奇!
今天看完毛姆的《刀锋》,书中毛姆介绍了艾略特,拉里,伊莎贝尔,还有最后的苏菲。
这本书里,让我最想接近的就是拉里,在他身上总是能找到共鸣处,特别是和伊莎贝尔分手的那段话,他说“看书就是感觉好比踮起脚尖,伸出手就能摸到天上的星辰,就像你乘坐的飞机上走下后,来到一片被群山峻岭环抱的大高原上,四周万籁俱寂,纯净的空气如同美酒佳酿一样令人心醉神迷,你感觉像是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一段话直冲内心,在看书这件事上,我总能够在拉里身上找到自己的那一份安宁,有时候我看书,看了就忘,但总喜欢看,甚至产生怀疑,不知道自己看书的意义在何处,既涨不了工资,也升不了值,因为看书的内容,我总喜欢看一些文学类的小说,可总不喜欢看一些技能类的书,所以这段拉里的谈话,让我感同身受,也终于找到看书的价值所在,但我终其一生,也不会达到他的境界,他的一生可谓是未曾对人妥协过他的目标,为了目标他可以牺牲任何东西,包括自己深爱的伊莎贝尔,其实到最后才发现她深爱的不是伊莎贝尔,而是苏菲,这对于读者倒是有一些意外,我喜他的特立独行,也喜他的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世界,但这类人,非我们俗人能够达到,比较对于大多数来说,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他来说,钱只是给了他束缚,毛姆没有给我们交代最后拉里的结局,其实这一类特立独行的人,最后不是成为了智者,就是成为了疯子,而我更相信他会成为智者,成为影响别人的智者,他的精神会得到传颂,他的书籍会得到流传。
伊莎贝尔,我觉得就是一个矛盾体,既喜欢格雷的钱财和圈子,又喜欢阿里的特立独行,她一生爱着拉里,却嫁给了能给她参加各种宴会的格雷,毛姆在文中一直强调她的优雅及高贵,还有漂亮的眼睛和好看的小腿,我觉得伊莎贝拉配不上拉里,就真的只适合格雷,毕竟他们两个人才是同一类人,对上流社会和各种宴会都非常崇尚和向往,而拉里对于这些嗤之以鼻,更向往的是精神世界,也就是毛姆说的上帝。
艾略特,一个说是势力却又善良的交际高手,到生命最后一刻,都不曾放弃参加宴会的决心,觉得他到最后即可悲又可爱,可悲的人未曾收到邀请涵宴会也不服输,可爱的是终究在生命最后一刻,也终是向生命任了输,放弃了坚持很多年的信仰,接受了上帝的洗礼。
苏菲,一个可怜而又可恨之人,她的结局终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没有伊莎贝尔的设计,也许会和拉里过上幸福而简朴的生活,纵使可怜她在车祸中失去孩子和丈夫,也可怜她被伊莎贝尔设计喝酒,但人总该往前看,能自我救赎的就只有自己,也不能用一些逝去的事或者人来糟践自己,她最后沦为所谓的妓女和吸毒者,导致被割喉死亡,皆为自己所致。
用两天时间看完了此书,不得不说毛姆真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对于这本书如果没有小孩打扰,我巴不得一口气看完,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这个性格所对照的是最终的命运,全书都是围绕着这几个人的生活展开,每一章都衔接得刚好,每一个人物性格都得到最大的突出,好像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我刚好从拉里身上找到了自我,也刚好从他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答案,如果可以,我真想问问毛姆,拉里最后的结局。
写得太仓促,小孩又在一边闹,只好暂时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