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期《旋风孝子》,节目组让嘉宾们表达对父母的感情,犹记得陈乔恩对母亲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她说:“小时候对妈妈有不好的回忆,因为我怕我妈会随时打我,所以即使到现在我都不清楚在她面前怎样表达”。甚至在采访时,因为听到一点响动,陈乔恩都误以为是母亲过来打自己而惶恐的回头看一看,那种神情让人不禁心疼这个平日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女孩。这应该是每个从小挨打长大的人心底最深的恐惧吧。时光飞逝,父母每次打我们的理由或许早已被双方遗忘,但是那种不知道何时打骂会降临身上的害怕,却深深藏在了潜意识里抹杀不掉。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也渐渐变得心底柔软起来,仿佛一切都应该是一片祥和美好的画面,可是很多时候留在孩子童年时期的阴影却挥之不去,哪怕表面上他们看起来嘻嘻哈哈、谦恭有礼、孝顺自信,但是一旦触发这些阴影的开关,他们就会像受惊的小鹿一样到处乱窜乱撞。
而且,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还会间接的影响孩子今后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交方式等等。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大都会找一个和自己父亲或母亲很相像的伴侣,用父母的那套方式去教育孩子,用从小父母灌输的那套理论来生活。尽管有时会有挣扎和想要改变的念头,但是长久的压抑自我,最终让很多人选择了顺从惯性思维。
我和弟弟基本也是在打骂中长大的,而我的母亲是一个极其敏感而控制欲强的人,小到东西的摆放是否整齐大到学习成绩下降,只要不听她的话或者没有达到她的要求,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小时候当然也会有调皮与叛逆的时侯,但是这些都在父母的打骂中被强行压制下去了,因为每次都会打到心服口服为止。于是,渐渐的,我们变成了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没有任何反抗,只会按命令行事。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我的世界变得丰富与开阔,当美好的生活等着我去拥抱与创造时,我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束手束脚的“木乃伊”——对很多事都无能为力。
这就好像是一个人得了一场病,表面上病好了,实际上却留下了诸多后遗症。
1. 胆小懦弱
我的父亲是那种宁愿自己吃亏也不占别人便宜的人,凡事都是礼让别人三分,有时甚至为了所谓的息事宁人,把不是自己的错也揽到自己身上。所以小时候我们是不敢跟别的孩子抢东西的,更别说打架了,因为一旦闹起来父亲一定会偏袒别人,然后教训我们一番。长此以往,我们习惯了礼让,习惯了胆小怕事,习惯了归咎于自己。
可是这样的性格即使在童年给父母减少了诸多困扰,但在我们进入社会后的日子里,却逐渐变成了人格障碍,因为一个不敢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人,一个不敢坚持自我的人,谁会放心把工作交给你?
2.不自信
我的父母都是不自信且谦卑的人,所以我和弟弟也没有习得“自信”这种美好品质。小时候家里穷,我们一家唯一可以拿出手和别人比较的就是我和弟弟的学习成绩,一旦我们取得好成绩,仿佛我们一家人都扬眉吐气了一把。
但是一味的讲求学习成绩的结果就是,我和弟弟都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除了拼命学习没有任何挑动兴奋神经的兴趣爱好,这在其他多才多艺的同龄人面前除了自卑还是自卑。
3.拼命讨好别人
不得不说,小时候那种不知道父母的巴掌什么时候会落下来的日子,真真的教会了我们姐弟俩察言观色、讨好别人的本领。
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引起我们的重视,进而分析自己做什么事能让对方满意。然而越是讨好别人,自己越是找不到自我,感到空虚乏味,更重要的是被讨好的对象大多数时候根本就不领情。我把爱与注意力都分给了别人,却单单遗忘了自己。
4.敏感多疑
小时候经常会因为一句无心的话而惹得母亲大动肝火,一顿数落后我不得不向母亲道歉,但是一般都不会有回应,因为母亲会和我们冷战,然后故意绝食,直到我们拼命讨好与低声下气的道歉后才能就此了事。有时旁人脑袋一热说出的话,母亲也会从中听出其他的蕴意来,而倘若此刻我们还在傻乎乎的乐,那么一顿痛骂在所难免。于是我们也学会了这种敏感,脑袋像雷达一样逐字分析旁人话语的意思,一旦有自己认为的恶意,就会向对方发难。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我的人际关系特别糟糕,几乎没有能说知心话的朋友。
5.害怕挑战
从小在父母的“你不行”、“你不是那块料”里长大,让我们面对未知的东西时总是不敢尝试,习惯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做事,然后过着没有波澜的生活。
所以理所当然的,当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当家乡小县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局促,弟弟依然缺乏去大城市闯荡的勇气,不敢逃离自己的舒适区。而我也没好到哪里去,一边憧憬着未来不一样的生活,一边在现实生活里苟延残喘,所有的念想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后,一切又回到原来的起点。
面对糟糕的人生景象,我曾经痛恨过父母,用冷漠来回应他们絮絮叨叨的关心,也曾经无比的厌恶自己,每天用无数自责与愧疚来鞭挞自己。然而,这样的歇斯底里不仅让生活越变越遭,对父母的“报复”也让我的愧疚更加深重。
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之所以那样痛恨父母与自己,其实是想通过改变父母来达到收获一个完美自己的目的。因为这种执拗,我始终与已然发生的事实作斗争,然而就像身心灵导师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所说:“事实最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那就好比拿头去撞一面墙,而希望把它给撞开,无济于事、徒劳无功啊。”
于是我开始慢慢接受父母儿时打骂我的事实,并且深入思考后开始理解:父母也不是完人,他们身上的一些特质也是自身成长过程造成的,而且在当时他们已经尽最大可能的给予我们关爱了。所以我没必要抱着“受害者”的心态虚度光阴,也不用充当父母的“拯救者”,我们都有各自的人生功课要做。
当我不再期待去改变任何人,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曾经痛恨的毛病一点点的淡出我的人生,而我渴望变好的愿望在一点点实现,改变,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为我打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结束语
几乎每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在无觉知的情况下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以至于给孩子带来身体与心理的双重伤害。
但是倘若一味的把自己失败人生的责任推给父母,不仅伤害了双亲,自己的现状也不会有任何改善。况且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弱,未来人生的诸多挑战还是要我们自己应对。
所以童年留下的那些后遗症必须我们自己去诊治,靠着强大的自学能力与坚强的韧劲儿去重塑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