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下个星期马上要开启为期三周的日本之行,又无赖放假回来后的那个星期就有一个由我主持和组织的北欧区域会议。这个会议非常重要,轻易是不能改时间的。碰巧最近男友在日本,他很希望在项目结束时,能邀我同游樱花海洋。男友一向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生活和梦想,我当然也不想让他失望,加上自己也很想去日本一看,就只能在这个节骨眼上连请了3个星期的假。
于是,这几天,手忙脚乱。因为白天上班,基本从早到晚都在开会。这一周,只能早上四点钟早早起床,把区域会议的准备工作提前做好:区域会议要讨论的话题,要准备的资料,组织协调工作,等等。自然,就把写作和总结的事情放在一边了。我今天做了深深的反省,发现了一个事实:在做事情的时候,经常是:要么是1,要么是0,介乎在中间的情况少之又少。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这中间隔了两天没有写日记和总结,仔细进行了反馈和思考,其实,并不是真的忙到分秒必争的程度,至少我还是时不时有刷手机信息。为了避免自己老是翻看手机,我一回到家,就把手机放在一楼,除非喝水去厨房的时候看看,其他时候都在书房工作。把手机收起来后,发现自己的时间充裕了不少。也就是说,如果我真的能做到抓紧时间,妥善安排,我还是可以做到坚持写日记这个目标的。但是,我偷懒了。以忙为借口,偷了懒,爽了一下自我。
第一天的偷懒,马上影响了第二天的表现。第二天,其实工作时间没有那么紧张了,但是我还是没有写日记和做总结。因为我突然发现,不写日记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呀!自己的生活突然变得有闲暇,很轻松自在,多舒服呀!自然人都是贪图安逸的。我也是这样。如果不是今天放假,我有空进行思考和反馈,我估计我今天也是不会写的。如果一件事情连续几天没有做,很可能,你花了数个月时间艰辛培养起来的习惯,会在一夜之间坍塌,打回原形。不论是跑步,学德语,还是做其他事,基本都是同一个道理。要么就是你咬牙坚持下去,要么你就是坚持不下,放弃。中间的那种做一段,隔一段,大多数都属于不稳定状态,他们不是在往坚持上靠,就是在走向放弃的路上。所以,最终结果不是1,就是0。那么,我们的决策就是简单粗暴:要么干,要么滚!
最近有一个在国外找工作的妹妹,背景和我有些类似,也属于大龄留学生。现在研究生毕业了,拿着德国的18个月的找工作签证。现在签证快到期了,工作还没有着落。她花了好几年时间在欧洲辗转,好不容易完成了硕士学位。却不想,可能因为找不到工作,最后只能回去。她最近说:“等我xxx了,我就把德语学好,再学个1-2个软件,就OK了。”听到这话,我真的是爱莫能助。
我们容易倾向于把解决问题的希望放在明天/后天,认为自己平时做事马马虎虎没有关系,到了未来的关键时间,自己就会认真起来,对自己恨一把,然后就能顺利把这些目标轻松平常地逐一实现。比如学习德语,比如学习软件。诚然,学习德语,学习软件,的确都不是高难度的课题。可能用心学习,德语一年就能从入门到B2,甚至C1(非常流利,接近母语水平)。软件学习,我也有看到网上3个月搞定认证的各式教程。说起来,都不难。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很多人就会掉链子,因为难就难在坚持二字。
所以,很多事,要不你就干,要么你就滚!模棱两可,最后是花了时间/金钱/精力,浪费了机会成本,最后还是得个零。
我看到在知乎上,有很多人求助类似的问题,说自己很迷茫,不知道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不确定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是会迷茫和犹豫的。但是,这个迷茫和犹豫期不要太长。因为如果你不走出去看看,不采取行动,单纯靠脑子想,是很难通过空想而找到人生方向的。这样一直迷茫下去的结果就是,你随波逐流,时间飞逝,你越来越迷茫,越来越不清楚自己一辈子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越不清楚就越没有人生动力,没有动力,就更打不起精神来行动和执行了。这是个恶性循环。部分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所以,有时候,就是一边走,一边做,一边看。你必须要先离开原地,走出来看看,然后发现,这边风景独好,你就会再做选择和判断。如果一开始就期望,能一早具有慧眼,马上找到一条自己能从头到尾顺利走下去的康庄大道,其实是不太现实的。可以做的是,找一件自己很想做,但一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做成的事。如果你迷茫,你的大脑满载,你的两手空闲,那么,给自己设定一个行动计划,将自己想做而未做的这件小事情,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并将这件事情做成一个习惯。然后一件事一件事地进行执行和坚持。那么,你就会在行动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找到方向,在方向上找到前进的道路。你就会慢慢走出迷茫。
愿大家早日走出迷茫,采取行动,跳出迷茫的恶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可做之事。
欢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验,说说你的迷茫,或者分享一下,你又是如何从迷茫中走出来的?
写于2019年4月11日
SuperLe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