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这个词,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一种经济模式,不仅创造了巨大价值,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在这个行业里涌现了许多巨头,像是亚马逊,以及我国的淘宝和京东,那么,在马云谈及新零售的今天,在电商已经如日中天的这个时代,新进的创业者能否在其中获得某些机会,能否在这个并不时髦的领域里崭露头角呢?别急着给答案,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巨头林立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相反,巨头所在的领域往往意味着竞争已经相当充分,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在这样的环境里,边缘创新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在诺基亚霸占手机行业的时代里,触屏手机无疑是当时的边缘地带,那时的人们习惯于用键盘操作,无论是九宫格还是全键盘,在人们的认知里,手机必然是屏幕+键盘的结合体。但是,苹果公司颠覆了人们的这个认知,将移动电话这个概念进行颠覆式的升级,自从iPhone发布以来,手机这个词变的非常贴切,握在手里的那个设备,早已不仅是能打电话能发短信的机器,而是一个移动智能终端,依靠这样的手机,能大幅提升效率、丰富娱乐、进行社交,对于当时的巨人诺基亚来说,苹果无疑是初出茅庐的大卫,但是这次颠覆完成的相当漂亮,所以,乔布斯从来不会说他发布了一款新手机,而是,重新发明手机。
电商行业也是如此,我们看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成熟,以及人们对这种购物方式的普遍接受,社会化电商在近几年异军突起,虽然没有诞生像阿里京东这样的行业巨头,但是有大量的参与者都收获了丰厚的利润,大大丰富了电商的表现形式,同时,对于未来95后以及00后的影响,不可小觑。
所谓社会化电商,本质上就是把社交关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嵌入到电商之中,每个人都可以是明星,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吸引消费,进而在网络中形成一个个价值点,这些价值点被充分赋能以后,又能创造出巨大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以前的电商多半影响的只是成交量,而社会化电商则不同,它本身就是影响力的生意。
很多明星都有自己的网店,这些网店可能除了粉丝之外,大多数人并不熟知,但是其用户粘性非常高,重复购买的行为非常明显,前段时间流行的网红经济也是如此,提到网红,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和色情打擦边球的大胸妹子,但如果你深入了解过就会发现,真正的网红,实际上和色情毫无关系,他们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再正常不过,只不过刚好是某个细分领域的达人或者说活跃用户,他们的意见能够给用户创造价值,提升体验,所以能够很轻易的卖出大量商品,完成消费升级。
很多人认为消费升级仅仅是针对消费者而言,其实不是,消费升级是买家和卖家共同完成的,单独依靠一方,并不能创造这样的局面,这就提醒我们,对于某些概念,一定不能先入为主地去贴标签,而要跳出概念本身,找出组织内资源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
我们刚才谈到的网红、明星开店,本质上其实就是社群经济,打造社群品牌,进而通过品牌势能的积累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几乎所有的媒体或者演讲中,都会提到人的价值逐渐提升,过去那种工业化思维已经难以为继,在这种形势下,社群的力量就变得尤为客观。
大家可以想想小米,最早的小米只不过是一个基于安卓的定制系统生产商,是一个软件公司,当然这和雷军的技术背景不无关系,但难能可贵的是,小米并没有困在软件里,或者说过早的定位自己。而是借由操作系统切入,培养起一大批深度活跃用户,最终完成华丽一跃,进军手机行业,小米的本质,其实就是社会化电商。当我们浏览小米商城时,发现和阿里京东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利用各种方式促进购买,引导消费,最大的不同在于,你经常听说过米粉,但你肯定不会听说过“阿里粉”、“京东粉”。
说到小米,就不得不提当时的另外一家公司,豌豆荚,在当时安卓智能手机刚刚兴起不久的日子里,豌豆荚以其易用的方式、过硬的技术、流畅的用户体验,在应用平台这个领域里站稳脚跟,在其最强悍的时候,豌豆荚几乎就是应用市场的代名词,但很可惜,豌豆荚一直没能完成转型,或者说,没有能够修建起一道坚固的护城河。最终,像百度、腾讯等巨头进入时,豌豆荚这才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能够狙击这些巨头的优势。
社会化电商这个概念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其形态却早已出现,早在2010年前后,当年的百团大战,各大团购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不论去哪个饭店吃饭,第一步不是点菜,而是询问是否有团购,团购网站可以说是社会化电商平台的先入者,利用用户的规模效应,来获取议价能力,最终依靠海量的用户,来不断发展壮大,但可惜的是,这种模式的操作技巧很强,看似进入门槛低,但要想生存下来,却难如登天,最终,这么多家团购网站,活下来的也只有美团一家。
继团购网站之后,用户推荐平台又开始新一轮的开疆拓土,以蘑菇街、美丽说为代表,专心做好引流,做好影响力的生意,将影响力转化为流量,进而规模化获取利润。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像阿里这样的巨头,对于这种引流方式不得不悬着一颗心,长此以往,对传统电商的影响会很大。
那么,最近这段时间,社会化电商又是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的呢?在我看来,其实就是由服务驱动的社会化电商,比如各大内容付费平台,内容和实体商品不同,实体商品摸得着看得见,用户的认知成本极低,但内容产品则不同,需要产品化、服务化,与其说是内容产品,到不如说是精神服务。
在中学的课本里,我们经常能够见到诸如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之类的描述,但是这种话术实际上严重低估了服务行业的本质。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行业想要盈利,必须能创造价值,想要创造价值,就必须能够提供某种不可替代性,或者某种高成本的替代性,只有做到了这种局面,才能够谈及接下来的盈利,整个逻辑其实非常简单,但是或许囿于传统思维,我们老是觉得服务产业低人一等,没啥技术含量,实际上,我们轻视的,是服务这个词,而非真正意义上服务的本质。
社会化电商的底层逻辑,就在于提供这种极致的服务性,这里说的极致,并不仅仅指形态上的,而是定位上的。当我们看到许多大型超市都难以为继的时候,偏偏还有很多便利店风生水起,原因就在于此。如果仅仅比较商品的种类,货物的多少,便利店绝无任何优势,但是便利店做到了那些大型超市做不到的东西,就是服务。许多便利店里都提供精致的食物,以及电商平台上难以买到却又很受欢迎的商品,甚至只是因为这家便利店24小时营业,服务态度非常温暖,就足以打动前来消费的人群。
社会化电商所要学习的,正是便利店,而不是像阿里京东这样的巨无霸,因为比规模、比技术,无论如何也撼动不了这两大巨头,但是比服务,比人情味,比情怀,却足以胜出,在巨头不易察觉的边缘发力,往往可以出奇制胜。是的,情怀不仅是用来标榜品位,也可以是一门大生意,这个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会着重分析。
我忍不住还是想再强调下,电商一直在做的事就是扩大选择、提高效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电商平台可以越来越了解每一个具体的顾客,可以做到精准化营销,但本质上是帮助每一个人提高购物的效率,但是慢也可以是一种玩法,细致也可以是一种竞争力,每个时代都有人去怀旧,这恰恰说明怀旧是一种刚需,我相信,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不能被替代的,而社会化电商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所以,机会就在这里,你准备好了吗?
这是公子在野陪伴您的第101天。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如果感觉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