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以北方省会城市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除了周家的兄弟姐妹,小说还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活的人物,而郑娟的形象极大地感染了我,征服了我,有一种非要首先把她写前面的冲动。
郑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母亲靠卖冰棍、糖葫芦走街串巷养育了她和双目失明的弟弟,而她自己又被强奸怀孕生子。此时的她是个亟待被人拯救的落难天使,她卑微的人生因周秉昆的出现而发生逆转。
善良的“民间天使”
郑娟与西方文学史上的“天使型女性”类似,这个亟待被人拯救的落难天使,一旦有能力帮助他人,便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
周秉昆受牵连入狱,周母因女儿周蓉的事情大受刺激变成植物人,而周蓉几岁的女儿也被寄养在这里。而周父、长子周秉义都不在家。此时的郑娟,救世主一样降临到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
小说中有这样的阐述:“有一类女人似乎是上帝差遣到民间的天使,只要她们与哪一户人家发生了亲密关系,那户人家便蓬荜生辉。”
此时的郑娟,毅然决然担起了这个家庭的重任,带着自己几个月大的儿子,双目失明的弟弟住进了周家。大半年的时间里,她撑起了这个老弱病残的家。令人欣喜的的是周母居然在她和弟弟的按摩下苏醒。问起她的身份,只说是周秉昆花钱雇的保姆,殊不知,她是用母亲留下的200多元钱硬挣了大半年,因经常给周母按摩,手指都变了形。
周母的病情逐渐好转,直至行动自如。周父退休回家养老,郑娟也带着儿子和弟弟搬回自己的家。好在周父是个知恩图报的老人,将秉昆送到了郑娟的家。
乐天知命的贤妻良母
郑娟是个知足常乐的女人,无论居住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苦,她都没有任何怨言。
她是很少见的一类女子,只要承诺是她完全信赖的人做出的,她就可以靠着承诺达到幸福状态。即使那些承诺半真半假、并无兑现的可能,但只要郑重其事,她便备觉幸福。只要有一个个承诺,她的幸福状态便可持续。她要求兑现承诺的意识特别淡薄,几近于零,似乎认为承诺是一回事,兑现是另一回事;只要做出承诺的人自己并未声明收回承诺,那承诺便确确实实存在。
也许因为她以前的生活毫无亮点吧,除了对物价有所抱怨,在她看来目前的生活简直处处是亮点:两个儿子健康成长,学习都挺省心;楠楠与秉昆的关系日渐亲密;婆婆更加黏着她……
每次拉开抽屉,见里边还有钱,哪怕仅仅几元钱,有时甚至会欢喜地说:“还有好几元钱啊!”
掐指算算,假如已是第一个十天的最后一天,便仿佛是在过富裕日子似的。
她甚至会郑重且愉快地告诉秉昆:“上一个十天,咱家好几元钱没花完!”
听来好像是在说:“咱家好有钱啊,怎么花不完呢!”
就连家里出现了支撑危房的五根红色钢管,在她看来也无疑是亮点。她曾欣赏地看着,围着一根根钢管转,情不自禁地说:“真漂亮啊!”
郑娟的表现迎来邻居如下评价:“好看倒是挺好看,像小民窖烧出的白瓷廉价瓶,说精不精说傻不傻。”
秉昆想起春燕告诉过他,一些男女街坊背后说她“有点儿二”。他甚至觉得,对婚后生活的知足常乐,让妻子比结婚前更“二”了。
在太平胡同那个小土窝里她心安意定,搬入一幢小苏联房她欢天喜地,从那儿搬到地下室她仿佛也没什么,总之是忙前忙后特来劲儿。他损失了一千六百元也没埋怨过,只说了一句极想得开的话“就当成花钱做了一场美梦吧,做过那么一场美梦挺好的”。从地下室搬到了光字片,她照样搬得乐呵呵,房顶被积雪压塌了,她却说:“老天爷真瞧得起咱们,整个光字片只压塌了咱家的房顶!”屋里多了五根红色钢管,她还挺喜欢。
她曾对婆婆说:“我听别人讲天安门前边也有几根石柱,叫华表。妈,你觉得咱家这五根红钢管照华表那样再装饰点什么,好不好?要不看着太光秃了。”
有时,她的表现也会让秉昆感到茫然:为什么自己的老婆这么“二”呢?朋友们的老婆非但不“二”,还各有各的精明。自己的老婆郑娟有什么精明之处吗?多少次他在被窝里侧身看着她熟睡的脸自问,每次自己给出的回答都是同一个字——无。但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挺“二”的。
但是, 如果她不“二”,自己会更爱她吗?他们的小日子会比现在强吗? 他每次都难以做出肯定性回答的。
郑娟,这个时时刻刻充满幸福感的女人,使秉昆经常因为有这样一个老婆而感激命运之神的恩赐。
临大事有静气的女人
“每临大事有静气, 不信今时无古贤! ”
留学美国的周楠在枪战中因舍身保护师生而牺牲,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而郑娟表现得相当坚强,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她说:“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竟然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美国的表现尤其令亲人们刮目相看,也获得了许多美国人的尊敬。
对于经济补偿问题,这个并不富裕的女人表示:“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
后来,当哥哥周秉义要求他们支持自己的工作,成为新区的第一户居民时,周秉昆和儿子还在犹豫,郑娟当即明确地表态:
“哥,坐下,别急。这个家,我说话也算数。我听哥的。我们带头了! ”第二天,她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落上。
有人说:“周秉昆因为蹲过监狱,没工作,家庭地位一路走低,当家权被大字识不了几个的郑娟夺过去了,所以才会做出这种缺心眼的事!”
但事实证明,郑娟的果断,不但支持了周秉义的工作,也使自己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郑娟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些“天然呆”和懵懂,时时刻刻都能将自己的幸福放大,她坚韧、有定力,更有大智慧。
郑娟,犹如平凡之中的一道幽微之光,照亮了周家,也温暖了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