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文澜阅界]首发,作者忍冬,文责自负,发表时有修改。

春末夏至,正适游湖。我怀以所思,脚步亦是匆忙。
去时正值雨季,湖水较往日涨了几分,漫过几级石阶,倒像是湖水主动迎人,而非人寻湖水。
这微妙的倒置颇有意思,我们总以为自己在探索世界,殊不知世界也在以它的方式接纳或拒绝我们。
湖边有一处荷花池,与游湖相邻。不知是雨水冲刷,还是风的作用,一片荷叶脱离原本的群体,漂进游湖的水域。
我驻足观看这离群的荷叶,它在广阔的湖面上显得如此微小,却又因这微小而格外醒目。
荷叶边缘略有破损,想必是经历了挣扎才到达此处。它随波起伏,时而打转,时而前行,完全受制于水流的意志。
我想,这片荷叶或许从未想过,会离开那个拥挤但安全的荷花池,此刻它是否感到惶恐?抑或是为这意外的自由而欣喜?
荷叶漂泊的姿态令我想起人的处境。
我们何尝不是这片荷叶,被生活这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前行,时而顺遂,时而困顿。
那荷叶看似无助,却也在用它的方式,存在于湖水之中,不因现在的处境而改变。
水能载它,亦能覆它,但它依然是它自己。这大概便是朴素的生命——无论身处何地,保持心灵的完整。
抬头望天,蓝天衬的云朵格外丰饶。大团的云堆积在天际,像是天神随手丢弃的棉絮,又似一群不羁的精灵,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阳光从云隙间漏下,在湖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光与影的交界处,湖水呈现出由碧绿到深蓝的渐变,美得令人屏息。

云影掠过湖面,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抚过青蓝的绸缎,泛起微微的涟漪。
这般景致,让人不禁怀疑,天空是否也在通过湖水,欣赏着自己的容颜?
远处的山上坐落着长亭,红柱黛瓦,在群山之间显得格外醒目,却又同周围的景色莫名的和谐。
我上了山,亭里无人,但也因无人而更显它此刻的清幽。
建筑本就是为人的活动而设,此刻空置下来,反而成全了它自己的休闲时间。
我脑中想着,这长亭是否也在等待着约好的伙伴,譬如风,譬如雨,更或者是我这个略显喧哗的“有缘”人。
抑或者是,它早已超脱这种有些俗气的期待,只是静静的在山上存在着,成为远处风景的一部分,不和任何人索取那长篇的意义。
湖水、荷叶、云朵、亭子,这些景象构成一幅动态的画卷。我站在湖边,既是观画人,又不知不觉中成为画中人。
几只水鸟掠过湖面,它们的影子先于身体到达岸边,如同我们一般,总是身体先行,灵魂滞后,亦或者相反。
何时才能身心同步地存在于一个时刻?这大约便是古人所谓“物我两忘”的境界。
湖边游人不多,三三两两,各自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有人拍照,有人闲坐,有孩童向水中投掷石子,看涟漪一圈圈扩散直至消失。
我们记录、我们沉思、我们互动,无不是在试图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确认自己的存在。
而那荷叶,不需任何努力,便已与湖水融为一体。

几只蜻蜓点水而过,翅膀振过湖面,慢慢泛起细微的涟漪,它们停驻在湿地芦苇的尖上,复又飞起,仿佛在打量这湖光的深浅。
这般轻盈的存在,恰似思绪——不着痕迹的来去,却让整个画面生动起来。
我突然觉得,生命最动人的状态,或许正是这种不刻意停留的经过。
我在湖边石凳上坐下,任由思绪随荷叶漂流。
现代社会使人习惯于追逐,却很少给予停泊的机会,此刻的静止反而成了奢侈。
湖水不言,却道尽万千;云朵无形,却包容万象。
在这碧水蓝天之间,人与自己的距离忽然变得可以丈量——不过是一片荷叶的漂泊之路,是一朵云的变幻之程,亦或是一亭之隔的守望。
天色渐晚,云朵被夕阳染成金红,湖水也随之变换色彩。
那片离群的荷叶已漂远,或许最终会沉入湖底,或许会被冲上岸边,命运未卜却已与我无关。
我们皆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即便是一片荷叶,一朵云,一座亭子,也能在某个时刻,成为映照内心的镜子。
临行前,我再次回望湖面,碧水蓝天依旧,只是光影已然不同。
恍然明白,所谓寻找自我,或许不是向内挖掘,而是向外看见——在那片漂泊的荷叶中,在那变幻的云朵里,在那静默的亭影内,我们终将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人与自己的距离,有时不过是一汪碧水,一片蓝天的间隔,只需静下心来,便能渡过这看似遥远,实则亲近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