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心理抚养有多重要

看到一条新闻,19岁男孩来上海打工,从虹桥火车站到堂哥家,跟司机说好的100块车费,不小心支付成了1010,报警后无果,后男孩自杀。

这样的新闻真的很让人心痛。可是弟弟的问题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太痛苦了,又找不到心理依靠,所以一千块钱就要了他的命。我能理解他,甚至觉得可能这样的结果对他来说是解脱。

(1)从未被关注过的心理健康

新闻里提到弟弟家子女众多,父亲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母亲的微薄收入度日。19岁正是读大学的年纪,可弟弟已经打工多年。

寥寥几句话,就可以想象到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弟弟,心理健康状况长期被忽视。说句难听的,弟弟的死亡也大概率不会唤起家人对他心理问题的反思,甚至不会有人联想到这个问题。

*可是大家也没法责难这样家庭的父母。“衣食足而知礼节”,当一家人都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候,谁会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呢?这也是很多人说太穷就不要生孩子的原因,可也并不是每个富人都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底还是家长在基础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有没有意识去引导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多孩子的家庭,往往家里第一个孩子比较开朗,而越往下孩子越敏感。我观察到很多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农村,除非最小的孩子是男孩,而上面都是姐姐,这个男孩大概率比较开朗健康活泼。

养过孩子的都会有很深的体会。“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这是很多二胎妈妈挂在嘴边的自我调侃,可也反映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越多,每个孩子能受到的关注就越少。就像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跟家里的老大说,“你是哥哥,你长大了,要照顾一点弟弟。”可是,假如家里没有老二,你是不是会一直把老大当孩子?他成长的每一步你都会当他是新人,拼尽全力给他引导,可有二胎之后你会有意无意地当他是“长大了”。

*说回新闻里的弟弟,他作为这个农村家庭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哥哥,那就显然不会因为性别受到优待;过早出来打工,显然也没有因为读书有所成绩被另眼相待。由此可知,他在家里受到的关注是最少的,很可能是长期被忽视的小透明状态。

我甚至猜测,可能他母亲生下他之后就去打工赚钱,从来没有抱过他,亲过他,他和家人之间大概率没有什么肢体接触,他从小没感受过家庭的温暖,没体验过有人依靠的幸福和安全,所以才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人找任何人求助、商量。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长期无助的心理状态,让他养成了什么事儿都自己扛的习惯,扛不住了,自然就想到了死亡。

*(2)钱重于一切的思维惯式

很多人责怪弟弟把钱看得太重,区区1000块就自杀,年轻人未免心理太脆弱。李玫瑾老师在《心理抚养》一书里提到,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心理状态的表现,心理风格与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生活背景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心理风格,而心理风格的形成只需要经过出生后的两个六年基本就成型了。

新闻里没说父亲是从什么时候患病无法务工的,但我猜测大概率比较早。在农村,父亲无法去务工,无法承担家庭顶梁柱的作用,那么儿子就得不到正向的男性引导,比如要自信、要强壮、要胸怀广阔、要照顾家庭。弟弟受到的影响大多来自于母亲,农村里母亲多是弱势敏感的形象,新闻里只简单提到了父母一句,但我猜测他们的母亲必定不是强势的人。三个孩子带来的压力会使得这位母亲对钱非常在乎,毕竟失去巨大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只有精打细算才能让家庭运转下去。

*弟弟大概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缺位的父亲,敏感的母亲,匮乏的金钱,使得他小小年纪就背负巨大的生活压力,把钱看得非常重,非常渴望赚到钱,渴望用钱为这个家庭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在司机拒绝还钱的时候,弟弟大概率不是痛恨司机,不是想方设法找到司机把钱要回来,而是痛恨、自责自己怎么就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这1000块钱大概率是他很久的生活费,是来上海活下来的资本,可他因为自己的错误给弄丢了。自责内疚远远大过于向外解决问题,这是他的心理状态决定的,因为他的家庭从小就没教过他要怎么反抗、争取、解决问题。

报警大概率也是堂弟的建议,当警察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弟弟就绝望了,只能以死谢罪了。

*写到这儿有点感慨,一小时前我在跟同事讨论如何用AI为团队提效赋能,节约上百万成本,而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1000块钱却永远的消失了。

我一直认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任何形式的鸡娃、教育都更重要。读完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后我更坚信这个观点。当物质不再那么匮乏的时候,真心希望每个家长多关注一点还在的心理,只有成为健康的人,才能勇敢面对生活的一切风浪啊。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