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又去线下走访了一些地方。
去主要还是了解个别地方的发债情况。
债券这一块,川内的目前成本都低,要想发新的城投债券的,首先还是要根据红橙黄绿的债务风险区域来划分。
要到期前的去做借新还旧的,那一块几乎很容易,没啥限制。
但要想新增发城投债券的,依然是太难了。目前正在准备做的,都是想着包装出来去发产业债的,但要找到符合条件的地方去包装的难度也比较高。
加上市场上资金又多,所以整体上城投债券还是处在僧多粥少的大环境中。
即使能成功发出来,哪怕是区县级的,大概率票面也只有二点几,加上各种乱七八糟的费用,综合 成本估计也就上3%。如果是跑去境外发债券的,那一块的路还没有完全堵死,那一块的成本要高一些,但量也很少,且通道费一直都很贵。
所以标债这一块,目前对我们来说,还是没什么吸引力。
更多是以了解为主。
非标的话,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不能做,也有极个别地方可以接受非标,但就是那个成本红线跟江苏的成本几乎没啥区别啊。
除了成本方面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合规上面的问题。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川渝地区的非标,大多数时候,几乎都快没了。
只有看年底,平台很缺钱的时候,才是否有可能适当放宽对成本上的要求。
现在也进入9月份了,马上国庆后,一眨眼的也就要进入年底了。
市场上近期有很大一部分热点和流量都被吸引到股市上面去了。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股民,都被各种因素引诱到去炒热点,炒短线,炒短期预期去了,一个字就是各种炒。钱越少的人,越喜欢去炒,炒的也越厉害,各路媒体,机构,券商,投顾,分析师之类的,也是在源源不断的制造各个热点和话题,目前这帮人主要还是在炒科技股,炒创新股。
但实际上,我个人还是认为,无论是买城投债也好,还是股票类资产也好,最好的还是要提前优先选好拟买的标的物,然后买入后,就尽量的去坚持长期持有它。不要去炒短线,炒热点,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就专做好自己关注的赛道就可以了,要尽量多专注。
像我个人买城投债,从2018年开始买,一直拿到2025年,今年还买的有3年期的,持有期就会到2028年。
我要么不买,我一旦决定了要买它,我就拿它个五年,八年或者十年,甚至二十年更高的。像我个人18年进城投债的最早的资金,现在利滚利的,都已经接近翻了一倍了。
如果您长期看好一个玩意,那你就在它有红利的时候买入就长期持有,像非标城投债,目前它依然还是有红利的,如果你不看好它,那就一分钟都不要去买入持有它。
只不过如果每个投资人都像我一样的,买入后就一直长期持有,拿着不动的,那券商没法赚到手续费啊,如果都没人愿意卖,没人交易,那券商、机构些,估计就都只有喝西北风了,那样会没手续费可赚啊。所以市场上那帮机构,相关的媒体,各路人马等等,也会人为的去推动甚至叫制造各大板块之间的轮动,只有轮动起来,然后才能有成交量,才能产生资产交易的手续费,尤其是基金,买入和卖出的手续费率,一点都不低,还有印花税。
个人一直在反思,导致国人都喜欢去炒,去交易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5000多家上市公司,在我个人看来,估计能有500家以上的,未来能长期稳定持续一直看好的就不错了,估计至少有70%的上市公司,在未来是存在很大的发展不确定性,然后才会有绝大多数的股民喜欢去炒短线,因为这些股民股东们,他自己对公司没有长远的信心,就是去赌一把短线的,甚至大股东自己都不一定有长远的信心,然后才会看到有那么多的大股东去减持,股民去交易卖掉。
这个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先有的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发行估值又过高,然后才会有绝大多数的人会去频繁的炒,频繁的交易。
如果您长期持有一家垃圾公司,那最后就会存在接近血本无归甚至退市归零的可能。
炒完后,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又还是7亏2平1赚,在行情好时,因为频繁交易最后赚小钱,在行情一般时亏钱,在行情差时,就亏大钱。
对于没有足够风险承受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人,那扇欲望之门还是尽量不要打开,一旦开启了,人的欲望,就比较难控制住了。
以上仅是个人接触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后,有所感悟。
仅供参考。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证券从业、证券投资顾问从业、证券分析师的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