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或许甚至,你也说过这样的话:
等老子毕业了,就自由了……
等老子有钱了,就自由了……
老子终于分手了,回归自由……
那你后来真的自由了吗?你享受到自由的快乐了吗?
自由理应是最美好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尤如爱。而绝大对数的我们既不懂爱,也不懂自由。
那么,什么是自由呢?
常见回答1: 自由就是为所欲为
自由就是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听起来很爽,很多人会向往说辞就辞的工作,想走就走的旅行。那种潇洒似乎就代表着自由。
真的是这样吗?
让欲望成了自己的主人,而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吃喝拉撒是每个人的本能,跟随着本能去走,这有什么高贵的吗?累了就想瘫着,不想承受生命的重负,只想要甜美不想要苦涩,这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吗?
行为模式上的放纵若是伴随着彷徨、焦灼和空虚,你的心若是不安宁,能称为自由吗?
并非如此吧!
常见回答2: 自由就是打破规则
我听过一个笑话,有一位大一的新生表示,享受大学的自由从翻宿舍墙开始。可问题是……门是开着的呀!
很多人觉得不自由,是因为受到了规则的束缚。
在学校的时候,被家长、老师、作业所囚禁,感觉不自由。
工作了,被老板、任务、指标所压制,感觉不自由。
成了家,被责任、道德、约定所捆绑,感觉不自由。
那是不是摆脱这一切你就自由了呢?
如果你突然被学校劝退了,
你的老板突然告诉你,明天你就可以离开了,
你的另一半突然宣布你自由了。
你是否会因此而感到满足和愉悦呢?
并非如此吧!
自由并不等于破坏规则。
常见回答3: 自由就是做自己,标新立异
像是从两极的一段剧烈震动去另一端,上一辈的价值观倡导牺牲自我,集体主义,而我们这一代彻底告别这一思想,极致地追求自我和独特。每一个人其实从一出生就是独特的。
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孜孜以求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一路往前奔跑,用穿戴、物品、身份和一切外在的标签来标榜自己、证明自己。
一旦刻意就显得庸俗,一旦需要向其他人去证明自己就显露出不自信,不自然。刻意地模仿、伪装、想要迎合或是刻意不去迎合,都不是自由。
那究竟什么是自由呢?
我特别喜欢陈果老师的回答,她说我们总在思考:
What do I want?
What do I like?
却很少思考
What shall I pay?
Would I pay?
我们的今天其实是由过去的选择所构造,而今天的选择也会筑造我们的明天。所谓选择必有代价,在两个差异巨大的选项之间,并不构成选择,比如让你选择嫁给王子或乞丐,让你在选择中1000万还是被揍一顿,这不能称之为选择。
费里特约夫·伯格曼说,自由难道是选择做奴隶或是做奴隶主吗?有谁会选择去做被奴役的人呢?极好与极坏构不成选择。
选择一定伴随着代价,伴随着成本,意味着失去,意味着承担。
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你清楚因果,面对人生重要的选择清楚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因,并且愿意承担最恶的果。因而心态永远安宁,即便结果不尽如意,你依然愿意承担。
生活很难完美,我们无法选择只品尝甜美,抗拒痛苦,自由应该是一种心态,慎重地生活,勇敢地选择,并且能够坦然地接受生命赠与的各种体验,好的坏的都敢于承担,live with it.
莫泊桑写过一个短篇故事,叫《项链》,讲的是一位并不富裕的漂亮太太为了参加一个高级聚会,向自己的一位阔太太朋友借了一串项链,可是不幸地在舞会结束后将它遗失了,为了赔偿她辛苦地工作了十年,在终于偿清了这笔债务后才发现,当时借来的那串项链竟然是假的。尽管这篇文章被选中在课本里是为了向我们传输不该爱慕虚荣这样的价值观,可是莫泊桑笔下的这位太太又何尝不是强大又敢于承担的呢,不抱怨生活的厄运,不恳求朋友的宽恕,而是承担起自己当初的选择。
自由不应该只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心态,我可以这样活,我也可以那样活。拥有什么,就用好什么。内心的平和才能给予自由。
汝安乎?安,则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