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明朝只有一个政治家张居正。”
记得中学时代历史书对张居正仅为只言片语的描述,至今没有多少印象。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并非惜墨者描述得如此简单,他对大明王朝而言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春节长假阅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历史小说《张居正》,读完第一部已经不能放下,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荡气回肠,在动容的同时也越发好奇,索性一口气读完剩余三部。
张居正从次辅的位置经过韬光养晦、审时度势、暗中操作,待时机成熟之际取代首辅高供,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阁首辅。
经过内阁权力争斗,登上政治舞台的张居正,也许在外人看来,位极人臣已经达到了权力的巅峰,这是多少宦海之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他面临的形势和肩上的压力又有几人知呢?
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张居正初等首辅之位,隆庆皇帝大行,小皇帝年仅10岁,面对国库亏空、太仓银告急,官吏人浮于事,在位之人不谋其政,皇帝缺乏历练,需要教导,边疆岌岌可危,整个社会百废待兴,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摆在他面前,等着他这个首辅去解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大明王朝大厦将倾之际,他力挽狂澜,以铁面宰相的风格,运用霹雳手段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给处于濒临死亡的大明王朝一线生机,使它发展,并成为明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通过一系列改革,整吏治,子粒田征收、加强边防、整顿驿站,修理河道,推行赋税一条鞭法,终于使这个即将灭亡的国家稳定起来,使国富民强,成为明朝最为繁华的10年。尤其是赋税一条条鞭法从实物税改变为折合银钱税,这种先进的理念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可以说万历新政,张居正绝对是头等大功。
位极人臣天经地义,功高盖主也无可厚非,一代名相为国家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在改革中的大无畏精神绝对是可歌可泣,张居正曾不止一次的提出,为国家发展计自己宁可殉国亡家也在所不惜,事实证明他的确是这样的,涉及改革的所有事情,事无巨细全部亲力亲为,十年如一日的辛苦,终于积劳成疾年仅58岁的他死在首辅任上了。处心积虑经营的的改革也随着张居正的死亡戛然而止。在权贵派的推动下,以万历皇帝为首的保守派开展了对张居正大规模的清算工作。张家100余人或被饿死,或被冤或自缢身亡,张居正险些被鞭尸。在这次大规模的劫难中几乎无一幸免,此后几十年无人再谈“张居正”。
尊师重教的万历皇帝何以这样残酷的对待张老师,个人认为,这和他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自幼起一个严厉的母亲,一个陪读监控的大伴,一个严肃的张先生陪伴在小皇帝周围,让他丝毫没有也不敢松懈,更无从享受童年的快乐,当同龄人都在玩耍嬉闹斗蛐蛐时,他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至远观也望尘莫及。在他童年的世界里只有勤奋读书。在看似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家长及最好的陪读下,小皇帝接收着一种近似残酷的教育,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读书习文,十几年如一日不曾有任何改变,孩子的天性早已被无情的扼杀。
万历皇帝渐渐长大具备了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但紧密的铁三角始终认为,他还不具备挑重担的资格,压制和禁闭仍然伴着万历皇帝,尤其面对能力和魄力都很强的张先生兼张首辅,万历皇帝自觉不能望其项背,始终生活在在张先生的影子下。一个皇帝如何能够翻身做主,找回真正的自己,也许在张居正这个参天大树陨灭后,万历皇帝才有了真正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于是对往日的恩师和功劳远远超过自己的大臣开始了清算工作。
个人认为:张居正有做大事的气魄,更有敢于做事的胆量和能力,在改革中绝对呈现铁现面宰相的风范,用他自己的话说用雷霆手段彰显菩萨心肠,不可否认他对大明王朝功不可没。
但他同样有着专权和奢靡的特点,父亲去世,没有回家丁忧守制,可谓不孝,但自古忠孝难得两全,在当时的条件下他选择了忠,尚可理解。可悲之处就是,在此举遭到众多大臣的非议时,他非但没有宽容之心,反而提出对反对“夺情”的官员进行谴责和惩罚。这件事表明虽然朝廷离不开他,但他自己更不愿阔别首相的位置。
短暂的回家守制,随行队伍浩浩荡荡,所到之处盛宴难再。生活用度也很铺排,各地官员极尽之能事做好招待,唯恐照顾不周,其中地方官赵谦赠予张首辅一辆32人抬的大轿相当豪华奢侈,张居正甚是满意,后来给赵谦谋到了一个很好的福利。
张居正无疑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被诟病专权和奢靡也并非空穴来风。
再回顾这段历史,张居正万历新政为后人称颂,而其后代遭到惨绝人寰地迫害令人愤然,慨叹张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个人才能,也很悲哀他在忠于朝廷的前提下过于专权和耽溺造成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结局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性格使然,终究无法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