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聊起一个话题:看罗辑思维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娱乐?
这貌似是个很蠢的问题:废话,当然是在娱乐啊!要不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看了也记不住,隔断时间重复看一遍,发现,咦?!这个观点挺新鲜。
细想一下确实是在娱乐。可是我们很多人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潜意识还是在告诉自己:我是在学习。
学习这个概念,实在是有必要仔细界定!
否则,很多情况下,我们明明是在娱乐,却偏偏要欺骗自己说是在学习。
举个例子。
网易公开课上有门哈佛大学的课程,叫做《幸福课》。早在2010年的时候,我就看过了。
最近一年,我了解到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知识,比如神经可塑性,固定型和进步型人格特征等。当时就想:这些知识我要是早点知道就好了!
但是仔细一想,不对啊,我特意去重新看了下《幸福课》的视频,发现这些知识我早在7年前的《幸福课》就看到过了啊,为什么这些知识就像泥鳅一样,从我的手心滑走了呢?
靠,要是这样子学习,一辈子有几个7年?想想都恐怖。
于是我做了下复盘,发现当时的所谓学习,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 蠢到竟然没有下载官方的ppt课件,导致没有课程大纲,因为课程的信息量实在是很大,没有大纲导致经常迷失于细节当中。这就相当于去远足,却没有带地图,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2 看完视频就算学完,没有进一步的延伸阅读、找资料;
3 最要命的是,其实整个所谓学习,我的核心关注点并不在“学习知识,改变行为”上,而是关注“哇塞,哈佛大学老师讲课还跳舞呢”这种花边信息上。
实际上开启的是娱乐模式:amazing!而不是学习模式:study。
·······
种种原因,导致我其实没有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最终的结果是,在网上看到好些牛人说这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自己的心理有种空落落的感觉。
就像同样看完了一本书,有的人就能学得会,用得上。而知乎上就有人说:书看过就忘,也没什么,因为你看过的书,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简直瞎jb扯淡。
背后的一切就是因为滥用学习这个概念。
学习的概念太宽泛了,就容易滥用!比如,有些喜欢打游戏的人,会说我是在学习团队合作。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把学习的概念操作化。不再讲学习这个词语,而是讲:学习技术!学习技术的意思就是:我需要做什么,才能更好的理解、记忆、运用我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学习这个宽泛的词语就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步骤了。
是的,学习技术化。佛祖说:一念一世界。不同的概念,就能导致不一样的行动,进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目前来说,我个人的学习步骤大概是这样(以读一本书为例子):
1 快速通读,了解整体脉络,判断是否有精读价值;
2 精读,记笔记。记笔记也是一门技术,要诀是:将知识网络化(笔记流)以及信息简化(多画图表);
3 对于有价值的知识一定要进行如下步骤操作:理解——建立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记忆——思考应用场景。该查资料一定要查资料,有时即便只是一句话,如果有价值,也应该不吝啬时间,学习上那么几个小时;
4 用纸质笔记本画知识网络图;(不要用思维导图软件!)
5 用印象笔记进行知识点的摘抄;印象笔记是目前为止,我用过的最好的笔记软件,因为它支持全文搜索,还能定位关键词,这样就能将知识网络化;给笔记打标签也能帮助你思考笔记的应用场景。
6 可以的话,尽量输出,比如写一篇文章。
看,运用学习技术这个概念,抽象的学习就变成了一步步可执行的步骤。做完这些步骤,才算学习,不做完就不算学习。这样我们也就不会为自己找借口了。
运用学习技术这个概念的另一个好处是,所谓技术它就一定是可以不断改进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效率。不断进步,多好。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