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书笔记)

《呐喊》(读书笔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1:作者与闰土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以前。

两个阶层之间的关系,是永远抹灭不了的。

2:人最喜欢的就是偷懒,习惯性地走自己很有经验的路,也习惯性地做一些自己做得了的事情,从来不会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并且喜欢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3: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由于当时人们的心智,已经完全被固化了。与其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倒不如去做一个唤醒民众的思想家,这更加对社会有用。

所以他选择弃医从文。

4:救死扶伤,一直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重点内容。

这篇文章,诉说了二三十年代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孩子给治理好。

5:鲁迅先生,写的这篇关于孩子病死的文章,其实是很具有现实代表性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医学很不发达,就连一些最基本的病痛,也医治不了,有的时候,还得相信迷信,靠上天来帮忙。

并且有的人,不懂装懂,把一些本不该让别人吃的药,他给做下了让别人吃,就这样,乡村里,很多尚未满两岁的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关怀”和“无知”中死去。

6:白光。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了一个想要通过考试,拿下自己一官半职的人,但却始终没有上榜。

无奈之下,他心中有很多的声音,来朝向他,并且他也做了很多挣扎,也想着不劳而获。

但最终,他还是死在了自己的幻想中。

这篇文章,揭示了当时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那就是读书人没有通过考试,谋求一官半职的人的境况。

讽刺了近代以来,以考试进取官员的制度,让人们唏嘘不已。

7:孔乙己。

一个只读经书,却不知讨生活的人。

但他却始终有一颗想要做富人的心,他所穿的衣服和他的行为举止,完全不搭调。

这也算是中国最开始的,“有才华的穷人”。

至于“才华”,究竟有几斤几两,就不得而知了。

这也显示了一个读书人,读死书是没有一点作用的,它不能改善自己生活,却把自己的心态变大,是非常不得体的。

鲁迅先生的咬文嚼字,也是用的一流。

“排”,在后面就是“摸”,显示出了孔乙己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以至于原形毕露,到最后,连最基本的,最让自己得意的一些做法,都抛之脑后了。

8:头发的故事

中国在近代的时候,很多人因为头发的事情,而被别人迫害,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唏嘘不已的事情,也是让人很惶恐的事情。

以前古人骄傲的资本,现在却要我们来承受,这就是社会变迁,理念变迁所带来的影响。

9:双十节,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点。

10:阿Q正传

阿Q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胡思乱想,并且总是喜欢安慰自己,疗慰寂寞的心灵。

他也喜欢退一步想…………

阿Q最悲哀的是,他到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他的这种趋炎附势,他的小聪明,害死了他。

并且他的不忠诚,也导致他不被外人接受。

11:一件小事

车夫帮助乘客,把乘客送进派出所,并且检讨自己的责任。

鲁迅先生被这件小事所感动,是因为他看到了车夫身上的那种“公民”的光芒,也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做一个对别人负责任的人。

借此缅怀鲁迅先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