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Zack,INFJ高敏感人格,致力于寻找心灵解放的良药。
我们知道过去我们的选择塑造了今天的我们,而今天我们的选择正在不断塑造着未来的我们,可世间为什么那么多人终究无法抵达那个想要且自由的未来?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找到了我们身体里那些沉重的石头,总结成文分享给大家。
01
成功经验
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书,到现在也依然记忆深刻,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有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
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都开始了新的人生选择。
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不断地在原来的地方确认。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郁郁寡欢、怨天尤人。
这个故事时常会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告诉着我要学会不断地改变,成功的经验很多时候都只属于过去了,固执己见,看不到世界的真实变化,那最终也会被时代远远抛下。
02
创伤经验
我们都曾受过伤。有些伤来自童年,有些来自一段关系的终结,有些来自一次失败、一次背叛,甚至是一次无声的忽视。它们在当时或许只是让我们“难过了一下”,但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处理和释放它们,它们就会像石头一样,沉进我们的心里,越来越重。
创伤经验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它曾经发生过,而是它让我们误以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相。我们开始把“一次被辜负”当成“所有人都会辜负我”;把“一次被拒绝”当成“我不值得被爱”;把“一次失败”当成“我永远不会成功”。
久而久之,我们不再是在活着,而是在防御。
我们筑起了墙,挡住了伤害,也挡住了光。我们不再去尝试、去爱、去创造,而是反复在旧伤口上结痂,不敢让它真正愈合。因为我们害怕:如果放下了这块石头,我们会不会又受伤?
但事实是,创伤不会因为我们否认它而消失,只会因为我们正视它而松动。
03
情绪
大脑每秒接收百万信号,能送进意识层的仅七比特。谁决定“哪些信息值得上报”?情绪。它像滤镜,让我们用有色的眼睛去看待世界。
我们常常以为情绪是“反应”,是外界刺激的结果。但更多时候,情绪是“预判”,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守门人。它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忽略什么、记住什么,甚至如何行动。
比如,当你焦虑时,大脑会自动扫描环境中所有可能印证“危险”的信号,哪怕它们微不足道;而当你喜悦时,世界仿佛处处是礼物,连路边的野花都格外动人。情绪并不客观,但它真实地塑造了我们感知的“现实”。
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常常被它主导而不自知。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只是在“感受”;我们以为在做“理性选择”,其实只是在重复情绪预设的路径。
但是情绪并不需要被消灭,而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整合。当我们学会与情绪共处,它就不再是遮蔽视野的滤镜,而是照亮内在真相的一盏灯。
04
认知偏差
我们的思维并非一台客观的计算机,它为了在信息洪流中快速决策,进化出了一系列心理捷径。这些捷径就是“认知偏差”,它们像一副无形的手,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扭曲着我们看待事实的方式。
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依赖最先获得的信息来做出判断——这是锚定效应,就像船被一个锚固定住,以至于一件商品标出“原价3000元”后,即便“现价1500元”依然让我们感觉划算。
同时,我们对“失去”的痛苦感受远超过等量“得到”的快乐——这是损失厌恶,它让我们宁愿固守一个不甚满意的现状,也不敢冒险去追求一个可能更好的未来,因为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
这些偏差本身不是错误,而是大脑为了效率所付出的代价。但问题在于,当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时,就会坚信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真相”。我们拿着自己大脑“加工”过的地图,却坚信它完美反映了现实的地形,并因此撞得头破血流。
这些偏差日积月累,会固化我们的思维模式,成为我们内心另一块沉重的“石头”。它让我们固执地认为“我就是对的”,从而拒绝接受新的可能,错过了改变的契机。
05
身份认同
在我们内心的所有“石头”中,最核心、最沉重的一块,往往关乎“我们是谁”——这就是身份认同。它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角色或标签,更是我们对自己最深层的定义与叙事。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什么是“像我这样的人”该做或不该做的事。
著名的“理解六层次”模型指出,我们的心智活动可以从下到上分为六个层级:系统、行为、能力、信念与价值观、身份,以及精神。越是上层的层级,对下层的影响力就越大。身份,正处于这个影响链条的顶端。
如果一个人在“身份”层面固化了一块石头——例如,认定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不配被爱”、“天生不善言辞”——那么,这个核心认定就会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向下扭曲他的信念(“努力也没用”),限制他的能力发展(“我不需要学这个”),扼杀他的有效行为(“算了,不尝试了”),并让他困在抱怨的环境里(“看吧,世界对我不公”)。
我们常常活成了自己“身份故事”的囚徒。一句“我性格就这样”,便封锁了所有改变的可能。我们不是在拥有一个身份,而是在被这个身份所拥有。它让我们用过去的经历来定义未来的可能,将一时的状态误解为永恒的真相。
以上愿我们共勉警觉!
以上就是本期的所有内容了,你是否也有类似体会呢,欢迎评论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