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哪里来?

输出倒逼输入,通过持续写作促进自己不自主的观察思考。

多数情况下,在自己刚刚下定决心开始写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灵感”,一旦写完几篇后就不知道写什么了。拿昨天笑来老师说过的一句:作家不能凭借灵感才写作。对于新手没有灵感的情况才是更普遍的,仅仅我身边就有人刚开始能坚持每天写,可过了四五天就停止了,原因是没有东西可写了。

我认为缺乏素材的原因存在两方面:一是观察,另一个是思考。

一、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搜狗百科)。

这里就可以把写作当做观察的目的,其次我觉得重要的是要持久。拿我自己来说,刚刚决定要写作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情,那一段时间确实有效果,观察自己一言一行,观察身边人的言语。可是仅仅过了四五天,我就把观察这个目标忘记了,再又过一段时间后才想起来,为了让自己时刻保持警醒状态,我把手机屏幕设置成了善于观察、思考,把这些字写在纸上,拍下来,设为屏保(完全不用去百度图片)。

记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观察:我上班路上要经过一个地道桥,那个上坡路很长,估计是为了缓解上坡角度过大。有一次早晨出门晚了,骑到那个上坡时我觉得特别费力,感觉比平时费劲多了,我就想是不是车胎气儿不足了,一边骑一边低头看,从骑的角度望过去前车带气儿确实不足了。因为是上坡懒的停车细看,生怕失去了正在行进的速度又要从零开始。于是越来越觉得沉了,等我终于爬完坡骑到平路上,恰好遇到红灯,就停车检查车胎,发现气儿还很充足。

在剩下的骑车路上我就想为什么这次爬坡要比其他时候费劲。1、等我终于爬到坡顶时,才意识到今早是有微风的,而且我又是逆风行驶。2、大部分的困难还是来自于我的心理状态。一是上班晚了为自己迟到找借口,另一个因为从我骑的角度看,车胎没气儿这个“事实”也给我制造一个心理暗示。

这次爬坡经历让我同时想到:多数情况下遇到的所谓困难是不是都是自己在给自己制造麻烦(心理暗示);当因为自己没全力以赴而导致一件事情失败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不是去外找借口,而不是向内寻原因?我以后应该如何克服这种惯性?

二、思考

在我看来思考与观察是统一的,因为在观察的同时思考也在进行着,比如我在爬坡事件中的总结,就是对观察的思考,最后输出。

另一个思考是对于自己遇到问题的及时记录,这样在遇到一本书,一个视频时,它才可能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很多时候过目就忘的根本原因在于那个知识对自己没有用。(注意,过目会忘不代表自己就不需要学习、记录了。还是昨天笑来老师提到的研究:对于水平相差不多的人来说,听课的时候只要你记笔记,就会比那些不记笔记的同学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只有记录下来才会有印象,才会在需要时拿来即用。)想一想对自己来说,印象深刻的知识多是那些运用过的。

例如在刚刚加入反思群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反思,于是我就每天思索怎样反思才是合理的?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这样等到一位好友给我推荐成甲的一个视频《半小时颠覆你的学习观》时,才有了灵感这下《如何反思》那篇文章,而且是很快就写完的。如果没有之前的记录与思考,我想在看完成甲视频后,我依然是醍醐灌顶,之后该干嘛干嘛。

最后,以上这一切都要源于你对写作的认可。当你真正认可了写作的必要性时,你就会发现今天看的一个视频,昨天看的一本书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所以写作→观察→思考→写作(输出)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今天你输出了吗?为自己定下一天一千以上输出,完成第二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