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第一次读《终身成长》,我牢牢记住了成长思维这个词,这是作者卡罗尔教授所提出的一种心智模式。体会到了思维力量的强大,产生了对成长的向往。
成长思维: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
时隔一年重读,认知仍然被一次次的刷新,成长不止是努力这一面,成长还有很多面。
重新定义好奇
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一个新世界。其中一个是人人能力固定的世界,成功需要你证明自己的聪明跟天赋。而另一个能力是可以改变的,世界里只需要你提高自己,去学习新知识发现自己的才能。
首先感谢成长思维,让我不断打破自己的极限。
在新的世界里,我释放了自己的好奇心,我会不再对一本书、一件事好奇,我开始对成长本身好奇,这带来了层出不穷,源源不断的动力。
有小伙伴问我为什么可以减四十斤,写百万字,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我可以响亮的说,动力是来自对自己成长的好奇。
在新的世界里,我结识了很多成长的小伙伴。一个世界不是由一个人,而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当没有进入的时候,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群人的存在。
拥有成长思维的人,行动和表达跟其他人是不同的。如果有同样的思维,特别容易识别,也特别容易互相吸引,让我对这个世界更加的好奇。
在拆书训练营时候,获得了一个出题特权,我毫不犹豫的把成长思维作为开篇的第一个作业。特别希望能够把这种思维方式分享给大家,去发现更多的同类,而且我也确实找到了。
在成长思维的世界里,每个人曾经到达的极限一定不是真正的极限,对极限我充满好奇。
重新定义痛苦
我心中有一些隐隐的不安,成长思维能解决一切问题么,这种信心是不是太盲目了。
在这次阅读中,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卡罗尔教授解释了,成长思维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即使对具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失败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
在成长中失败是前进的阶梯,但仍然不能改变一个现状,失败仍然会让你痛苦。
一段时间里我有一个错觉,觉得自己是个成长思维的人,所以可以坦然的接受各种各样的失败,但实际上做不到。
授课时,现场有小伙伴发起挑战,我下意识仍然是会反击,会闪避,我也曾经不止一次的指责自己。但是身体并不受意识的控制。
每个人有两个角色,一个是自己,一个我们扮演的自己。在扮演自己时,要按照角色按照分工来行动,会受到伤害。成长思维会让你获得一个视角,去审视这个扮演的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
成长思维并不是金钟罩,面对困难、面对挑战的时候,内心坦然,但真实失败出现的时候你仍然会痛。
不一样的是痛过之后,会去思考痛苦背后的东西,会尝试寻求改变。不是不会痛,而是很快从痛里面走出来。
重新定义努力
努力的过程并不只包含努力本身。
重读《终身成长》,突然发现了一个育儿的误区。
应该夸小朋友的聪明,还是夸小朋友的努力,卡罗尔教授说夸努力更好,但她没有讲完,在最后她重新提及了这个问题,结论是夸奖努力也不是最好。
无论哪种夸奖,都不能脱离现实,真正有效的是建设性表扬,告诉小朋友真相,并帮助他获得成长的方法。
真正驱动小朋友是真实的成长,对自己就更是这样了。每个人内心是有驱动力存在的,而成长思维是特别需要滋养的。
努力本身并不会给我们带来驱动力,而努力带来的价值,努力带来的收获才会给你动力。
为了保持这种收获,会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方法,不去调整自己的投入,让自己更多的在那些更高价值的领域前行。
认识不到价值是很难持续成长的,成长思维和价值思维相辅相成。
重新定义改变
成长型思维不意味着所有的事,包括自己的喜欢和价值观,都可以被改变。
成为了一名成长思维的人,不意味着一切都可以改变。
成长思维是一种心智模式,是在特定场景发生作用的,并不是一个人的标签。
完全有可能在学习的时候拥有改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在工作的时候有,在家庭中没有。
改变需要在具体场景中不断磨练,不断提高才能获得。
《终身成长》把成长思维应用在了各个不同的领域。第一遍读的时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种论证,作者只是想去说明在各个领域都可以拥有成长思维。
现在我有种不一样的感觉,作者是在告诉你在不同领域,都可以培养成长思维,但表现形式,培养方法并不完全一样。
在不同情景下成长的定义就完全不同。
成长是有边界的,最小是个人的成长,再往大一点,和亲密人在一起成长,再大一点的话,和团队伙伴一起成长,边界能不断地变大。
成长是有质量的,《跃迁》有个经典模型叫做认知、能力、能级,是成长路上的三个阶梯,首先磨练自己的认知,其次建立自己的能力,最后提升自己的能级,质量是有很大区分的。
成长只是笼统的大的概念,但具体细分到我们的每一层阶梯,每个领域的话,需要有不同的锻炼,需要有不同的方法。
对成长思维的理解就需要使用成长思维,成长思维是不断变化、不断成长的。
重新定义自尊
变化的背后有一些不变的支撑,特别想挖掘一下成长思维背后不变的是什么。
固定性思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这种思维模式能够为你提供获得自尊心的方案。
本能上你会喜欢成长的反面,也就是固定思维,带来的是一种自尊感的建立。相信能力是固定的,相信自己比别人更强的时候,特别容易获得自尊心,成长思维恰恰就是打破这种自尊心。
自尊心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去打破。叔本华认为自尊是个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叫做骄傲,一层含义叫做虚荣,两者完全不同。
骄傲是以自我为中心,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动力来自于内心。虚荣是来自于他人的,让别人相信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突出的价值,动力来自于外部。
虚荣特别的短暂而骄傲却非常的长久。通过内心的满足实现精神的富足,就是每个人最终要去追求的幸福。
重新定义自己
最后,已经重新定义了好奇、痛苦、努力、改变、自尊,还差什么。
这本书给了一个大大的震撼,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必须要重新定义这个故事。
我们小的时候都遇到过一个选择题,在有才能但心态浮躁的兔子和缓慢但稳健的乌龟之间做出选择。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缓慢和稳健最终赢得了比赛。但是,我们当中真有人希望自己是一只乌龟吗?
不,我们只希望当一只不那么傻的兔子。我们希望像风一样敏捷,但是要更有策略性——就是说,不要在终点之前打那么久的瞌睡。别忘了,为了赢得比赛,你最后总还是要露面的。
龟兔赛跑的故事本想强调努力可以有多重要的意义,却给了努力一个坏名声。它巩固了人们“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的观念,并让人们以为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当有天赋的人失误时,后进者才有机可乘。
真实的世界并不是龟兔赛跑的世界。那些比你优秀的人同时比你更努力。但这是结果,原因是决定人生的除了速度,更重要的是加速度。
成长不是赛跑,成长不止痛,成长也带自尊,但这是一个新的世界,你需要重新定义自己。
成长的故事更像是一棵树,树只用往上长就可以,不管身边的树多高,并不影响到自己的生长,这不是输赢的关系,只有共同长大,才能形成一片森林。
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成长,最终会通往内心的骄傲,最终会靠近向往的远方。
树只要活着,就要成长,更何况人,这是终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