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执厥中 折中至和——小谈中庸之道

“如果一个人要从华盛顿到纽约,结果穿越纽约而到了波士顿,那就是过分;如果只到费城,那就是不及。”;“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分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这就是中国儒家“中庸”之道的直接体现,亦是经典著作《中庸》之道形象表达。


站在儒家理论,何为中庸?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通俗一些,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它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范畴。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逐渐积累,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


“中庸之道”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阐释其精髓。

第一,“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则“喜、怒、哀、乐”太过,而过犹不及、过偏则废。当然这里的“喜、怒、哀、乐”不仅指人的生理,更指人生之道。所以我们凡事要做到“中和”。

第二,“中不偏,庸不易。”指人生的轨道发展不能轻易的偏离,蓝图既定则不轻易改之,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可以说是成功之道的“恒”字诀。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好的理论思想必定“承前启后、治病救人”,那么,传统文化之中庸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有什么启示意义呢?


————中庸之道,给予我们“度”的哲学思维。

当我们面临面临情感困扰、欲望膨胀之时,我们需用中庸之道制约着我们的心智。把感情与欲望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合乎分寸,促使自己内心达到一种平衡,这是精神健康所必须。

个人如此,社会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做到将感情与欲望适当的释放,那么这个社会便是一个健康、和谐、安定、井然有序的社会。


———中庸之道,给于我们慎独自修之法

现代人在纸醉金迷的氛围中,似乎更加强调修身之法。中庸思想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们想要在修身养心上达到一定境界,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既是自己独居一室,“方圆百里无人”也应该做到言语十分谨慎,不讲违背道德之语;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中庸之道,给予我们忠恕宽容之心

《中庸》谈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之道要求人们有“感同身受”之意识。

做到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不损害、忠恕宽容、并行而不相悖。做到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塑造人。凡是若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借用月牙山人一句话作为结束吧。月牙山人曾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后山柴同望阅读 13,051评论 2 4
  • 四书之《中庸》 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
    子正书院阅读 4,585评论 0 2
  • 发布时间 2005-8-5 07:36 Now I want to say this:这是我在大学时代,QQ空间发...
    e1f1b6c637ae阅读 1,527评论 0 0
  • 这不是梦 不是梦 不是远方 这不是梦 不是梦 不是远方 只是踏过、淌过徘徊的路口啊 仰望天空看回旋的鹰 藐视傲...
    洛之亦阅读 1,443评论 0 1
  •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遇到烦心事,每个人也都会有心情特别糟的时候。 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生活中的压力而变得负能量满满...
    刘闯阅读 2,444评论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