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柠檬茶、移动甜品摊、凉阵阵雪糕档……入夏以来,一大批车尾箱集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摆摊经营者把自己的私家车开到公园、广场、江边等悠闲舒适并且人流量多的地方,摆放上商品,挂上氛围灯和自制小招牌,小小后备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摊位,既丰富了市民的夜生活,也点亮了城市的夜经济。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近年受疫情反复、国际经济下行等影响,普遍青年群体面临着就业难、失业率高的压力,车尾箱经济的出现无疑为年轻人提供了一条创业就业、增加收入的“新路子”。车尾箱摆摊准入门槛低,既能节约门店成本,还能盘活车尾箱这个闲置资源;既能靠自己的双手赚取回报,还能在摆摊中认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既能丰富市民的夜生活,还能为城市增添一份“烟火气”和“新潮味”,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新业态出现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不成熟和不规范,车尾箱经济是否属于无证经营、是否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等争议,亟需有关部门及各参与主体进行积极有益的引导,对其发展作出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推动车尾箱经济有序发展,下好政策制度“先手棋”。面对新形势下新业态的出现,市场监督局等职能部门需增强嗅觉灵敏度,第一时间对相关经营人员、参与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引导经营者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有效做到“持证上岗”,进一步完善新行业经营的相关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让不法商家无“空子”可钻。在网店浪潮兴起的初期,也存在着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监管机制缺失、消费者维权难等棘手问题,随着2019年《电子商务法》的实施和个人网店营业执照的颁布,标志着网店经营被纳入正规监管范围,取得电子商务营业执照的经营者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监管部门也会针对网点的经营特点开展事中事后监管,有效地优化了网络市场的营商环境。针对新兴的车尾箱经济,有关部门可以借鉴网店经济的有益做法,出台相关政策规定,采取实名制的方式将摆摊经营者纳入正规监管,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车尾箱经济步入正轨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推动车尾箱经济有序发展,打好规范经营“基础盘”。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预先规范好车尾箱集市的摆卖地点和经营秩序,则会造成道路交通堵塞、随意乱扔垃圾等恶劣现象,无意间形成了摆摊经营者和城管执法队的“对等关系”,不但增加了执法部门的工作压力,还会逐渐消灭经营者的创业热情。清远市飞来湖湿地公园最近推出的“车尾营地”,成为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了解,该营地项目利用开放式停车场的资源优势,规划了30-40个摊位提供给车主们摆摊经营,并设置了专职工作人员对现场的经营秩序和环境卫生进行维护。有了长期稳定的摆摊区域后,经营者便可以专心经营起自己的小摊位,全心全意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车尾箱集市吸引的人流也能带动起公园附近商户的经济,真正实现了多赢的局面。以此为鉴,相关镇街可积极采取有效做法,规划好专门的可经营区域,出台相关管理方案,联合派出所、综合执法队、交警等部门加强对该区域的秩序管理,真正做好有规模有组织、规范化经营,从而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促进现金流动,提振城市夜经济。
推动车尾箱经济有序发展,练好安全生产“硬功夫”。摆摊文化归根到底是熟客经济、人情经济,讲究的是摊主与顾客之间点对点、面对面的真情流动,只要服务态度好、出品质量优、产品具有竞争力,坚持下去自然会得到顾客的信赖和支持。车尾箱集市多以食品饮品贩卖为主,食品卫生安全就成了消费者首要关心的问题,摆摊经营者作为车尾箱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必须要压实主体责任,自觉树立社会责任感,配备有效的健康证才能出摊经营,同时还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更新身体健康情况;此外,在食品加工制作的过程中,要搞清楚食品原材料的来源,坚决抵制使用“三无”产品,制作完成的食物至少要留样三天,有效做到明晰食品生产全过程链条,出现问题时可追寻可溯源。
车尾箱经济形式灵活、机动性强、门槛不高,可以拓展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交、文化意义,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后疫情时代的经济下行问题,还能让疫情下原本疏远的社交距离缩短了许多,相信通过有关部门和各参与主体间的多方协作、多措并举,一定能有效促进车尾箱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为稳经济促发展,点亮城市夜经济贡献出年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