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连连失窃,经常拿别人东西的孩子,你问她,她永远都是:不知道,没有,摇头,各种否认。 看到她一本正经的样子,很多时候你真的会相信她没有拿,事实上就是她拿的。
在经过两次赔偿事件(一次是她家长,另一次是别班的孩子)之后,班里的失窃现象稍微有所好转,但最近又出现了,真是伤脑筋的一件事情。不管不行,管了真的是不好管。
因为“盗窃”一词是个敏感的词汇, 除非你亲自抓住拿别人东西的孩子,你才能在心里给他定位为盗窃行为,而当面你只能说他拿了别人的东西。 尽管我在班里一直强调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但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你说了等于没说。
经过几次三番的较量,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言动(光说)不如行动。 也许是我太想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也许这个敏感的词汇不能随便加在一个年幼的孩子身上,也许怕家长觉得我处理的不妥当。总之,孩子们丢失东西我总是问你拿了吗?结果永远都是没有。
我一边安抚丢失东西的孩子,一边让大家回忆到底是谁拿了,是不是真的是她拿的? 有真正看到的孩子提供线索之后,一找一个准,基本上都是她拿的。 这个时候搜她的文具盒是可以的,因为有证人,而结果也正如大家看到的一样:丢失的东西正躺在她的文具盒里面。
这是有证人的情况之下,但是如果没有人看到,就贸然的去搜她的东西是不恰当的行为。 正是有这种理由做支撑,我一直是言动。通过今天发生的这件事情,我决定行动,而不是言动。
一大早,我刚进教室一个孩子就泪眼婆娑地走到我的面前说:“老师,我的便利贴丢了。”还没等我回复过来,另外一个孩子又走到讲桌上,对我说:“老师,我的圆珠笔丢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我每天最害怕听到的就是:我的东西丢了。 结果一大早就有两个人给我告状。
我一边安抚他们,一边说:“是谁拿了他们的东西呀?”大家都摇摇头。 我边转边问,走到他旁边的时候,我说:“你拿了他们的东西吗?”她说:“没有。”“真没有?”我又问了一遍。 她还是摇头。
转了几圈之后,我决定看一下她的文具盒,结果找到了圆珠笔。这个时候我心里就有谱了,然后就问她:“你把便利贴放到哪里了?”她看我的眼神不对,加上已经搜到的“赃物”,就说我给了A和B同学。
拿便利贴的两个同学看她已经承认,就主动的把便利贴给我拿了出来,她看他们已经“招供”也把她拿到的给了我。 那一刻我决定,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情,言动不如行动。
听过一句话: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个人明明醒着,却装着睡着了,无论你怎么叫醒他都无济于事。因为,他根本不想醒来,于是就假装在沉睡。而想要一个人真正醒来,只能在无路可退的时候痛醒。就像“心理摇摆效应”一样,人心是像钟在摆动一样,只有它愿意静止的时候,才不会被外界所干扰。(引用)
这个孩子她已经养成了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无论你说的再多是没有用的。因为她永远改不了这样的习惯。对于她,你只能行动,发现问题就去直接解决问题,因为言动是没用的。 当然这样的方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解决这个顽疾,还需要和家长打好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