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隐性动机,每一个行为都是其现有认知能力下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从随处可见的惩罚,奖励,到存在争议的歧视,慈善,都是如此。”
对此,你是否认同?又如何真正了解这些隐性动机,更好地利用这些框架和策略去引导人们走向你想要的结果?
这是本周蚂蚁私塾的作业,首先,我认同这个观点。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大脑驱使的,并且都有着隐性的动机。也许有些行为在事后看来,会让人觉得,这对当事人完全没有任何好处,他怎么会这样做的,但是在当时,他的大脑一定认为,这就是最好的选择。通过私塾前段时间的课程,我们都知道有系统1和系统2的存在。遇到事情,我们的系统1会首先控制大脑,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反应,如果是不善于使用系统2的人,可能就立马下决定,做出相应的行为了,这就是有些人会被认为说话做事不过脑子,事后发现似乎刚刚做了很鱼唇的事情。但是在那个当下,系统1其实第一时间反映出了我们内心的隐性动机。而能够运用系统2的人,就可能会再思考一下,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既然都思考了,那么最后做出的决定,肯定是在思考后就现有认知情况下所得出的,对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可能当下看不出好处,但是远期说不定会带来利益。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在我看来,不管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有偿的事情,显而易见,我们都希望自己所得到的回报能够与自己付出的相匹配,即使在金钱或者实物的回报上没有完全体现,那么还有一些隐性的回报,比如说机会之类的。而无偿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有时候能看到的一些小到公交车上让座,大到慈善捐赠行为,其实也都是认为对自己有利的。就我个人而言,有时候我也会在公交车上让座,并不是说让座能让我得到什么实际上的金钱或者实物回报,只是让座这件事情本身,让我觉得我帮到了有需要的人,得到了他们的微笑和感谢,这让我觉得我做的这件事情有意义,并且能让我觉得开心,这份开心就是我得到的回报。
巧妙的运用激励和负激励的方法,卡住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不仅仅可以引导别人达到你想要的结果,也可以引导自己走向想要的结果。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不同的隐性动机,那么如果了解了这些动机,就能更好的为他们设计策略,从而引导人们走向不同的结果。比如说销售物品,对于那些并不是急需这件物品,但是心里又有些拿捏不准的人,可以用未来的收益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觉得现在买了,在未来的某天,说不定就用上了。再比如一些惩罚机制,针对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惩罚力度和方式,只有罚到痛点,才能起到作用。再比如对于自身,我们总是对自己特别的宽容,订下的计划可能随时都会推翻和作废。那么就问问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究竟有什么好处,不做有什么坏处,把这些都写在纸上,如果我做到了,自己最想要什么奖励,如果我没做到,又最害怕怎样的惩罚,找个能监督你的人,告诉他,让他来执行,也许就能更快的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啦~
第一次交作业,也很少写文字,这也是第一次在简书上写文章,叙事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待提升,希望没有耽误大家的时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