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旅游,常常有种感觉,为“吃”而游。
回到家里,别人问那地方怎样?最后的答案都是:什么吃的很好、什么菜很美妙、什么口味很特别……好像只有用吃、用菜才能形容出那里的风土人情、描述出那里的美风美景。
想起那个有趣的分类: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吃是为了生存,一种人活着就是为了吃。而我恰恰属于后者:为了“吃”而活着。似乎永远停留在这个低级需求上,没有进化!
到越南,一下飞机,见到导游,就翻开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的《越南》,对导游说:“我们这次来,要吃河粉、吃甘蔗虾、吃法棍、吃情人果、吃海鲜火锅、吃……”
没办法,劣习难改,吃货的意思就是“为了吃而活着”。
去过一些地方,总结出,一个民族的女人形象气质往往与那个地方的“吃”和“菜”有密切联系。西方人喜欢牛肉、面包,喜欢把牛奶作矿泉水一样的饮用,自然就有了西方女人的健美挺拔,活力四射;日本的清淡、绚丽料理,造化了日本女人的婉约、雅致和“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那么越南菜呢?越南菜的灵魂是鱼露。其实,鱼露对于每一家越南餐馆来说,风味都不一样,同样的鱼露原汁,都要经过自己餐厅调制,调上青柠檬汁、水,再撒上些切得细细的木瓜丝,就使各餐厅鱼露有了高下之分。
最惬意的莫过于吃米纸包鱼,一盘生鱼片,裹上各种粉。吃时,把鱼肉放在像纸一样透明的米纸上,然后再将无处不在的鲜活薄荷叶、香茅草、木瓜丝等生菜逐一放上去,自己裹成卷,蘸着鱼露吃。有点点酸、有微微的咸就着那匆匆过去的辣意,清香淡雅,唇齿留香!
淡雅清香,或许就是越南菜的写照,少了日本菜的妩媚,少了中国菜的油腻,少了牛排的浓烈,多了一分轻轻的酸、柔柔的甜!
见过越南姑娘穿她们的服装——奥黛,很是惊奇,源自于旗袍的奥黛,多了衬在里面的裤子,使越南姑娘多了一分酸酸甜甜的俏丽,浪漫、清瘦、飘逸如越南菜。
在西贡多雨的季节,喝着咖啡,看着从窄窄的巷子里走出的奥黛姑娘,一定美不胜收,想起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像丁香一样的越南姑娘,像鱼露一样酸酸甜甜的越南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