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个长久坚持做义工的朋友张姑娘告诉我,她不再干了。我很诧异,都坚持了两年了,怎么这会儿就放弃了,难不成是因为最近工作太忙了?
于是抽空周末小聚了一下,两个女的吃饭聚会,就没什么酒过三巡才倾吐的节奏了,菜还没上全,她就跟我说了。
一开始做义工,我俩一起的,那个时候在大学,我们是同系不同班,偶然间因为一起去敬老院献爱心认识的,就此开始了周末义工生涯。
后来各自毕业又都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我们虽然仍旧坚持着这个义工行为,可毕竟不在一个地方了。
现在看到她,仍旧是大学的样子,只是比学生时代多了一份稳重。她喝着果汁,说,不知怎地,现在我无论是陪失独老人聊会儿天,还是去帮忙组织献爱心捐款看望被捐的孩子,没感觉了。
你知道吗,那会儿刚开始做好事的时候,心里涌起的热血和感动,现在,没了。
看着她淡淡的笑,连眼里都达不到,我在想,这是怎么了?
01你为什么会选择做义工?
大部分人,去做好事,成为一个志愿者,或者是义工,都会被认为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因为在普通人的眼里,能不求回报的去帮助别人, 那不是好人还能是什么?
还能是什么,能是很多类型的人啊。
我认识一个人,他是我堂叔的亲戚。终年在街道上义务扫大街,起的比环卫工早,走的比夜市收摊的还晚。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他扫着落叶,垃圾,也铲着雪,我们街道被他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每一个人都感谢他,负责这一片的环卫工被其他环卫工羡慕的要死,都想调到这片工作。
这个人,是好人吧,可每当有要给他点实际感谢他吓的跟什么似得,连连拒绝,表示能让他扫扫街就好,生怕接受了之后就不能扫大街了。
我表示很诧异,堂叔说,这人年轻的时候是这个街道上有名的混混,常年不着家,家里的老母亲都是街道上的邻居帮忙照顾的。现在他回来了,母亲却走了,他也没什么亲人了,就每天扫大街,算报答街坊四邻了。
他是好人吗,起码现在是,现在做好事真的是不求回报吗,不是。他想借扫大街来减轻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感。或者往深处说,他想要安安稳稳的待在这个街道生活,那么必然要让身边的人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好点,这样他也会好过一些。
就和坐牢多年回到家乡,想要通过积极做好事帮助别人让邻居对自己的看法好点一样。
我认识的一个心理学人士说,这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利他行为里的一种。
而我的朋友,张姑娘,她当初为什么要做好事?
在有一次我们学校做献爱心的分享活动时,老师让大家轮流说自己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义工时说过,她每做一次好事,看到受帮助者露出笑容,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觉得被需要了。
而这种通过帮助别人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并不是纯粹的做好事啊。最终目的不是帮助他人,而是感知自己的价值。
不纯粹的时候,人对自己的要求就会不断提升,标准也会不断拉高。就如同你去看喜剧电影一样,之前没有看过的时候,可能一个简单的情节就会笑的前仰后合。当你看的电影多了,情节和设计的笑点了解深了,一部一般的电影你还会那么容易发笑吗?我不会了,因为我的笑点也被养高了。
而张姑娘也是如此,她做义工已经快两年了,期间接触过太多的帮助类型,看过太多因为受帮助而抱着她痛苦的场景或是感动不已的面庞,她麻木了。
当彰显自我价值的门槛被渐渐拉高,而她仍旧是在帮助着那些同样情景只是不同人士的人群时,再涌起热血和激情,就困难了。
我突然想起上个月同部门辞职的人,他几乎是每隔2年就要辞职换一个公司。几乎每次辞职的原因都一样:感觉工作上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了,做得太熟练了,想要换一个地方挑战一下自己,想要更高能力的提升。
这个原因几乎是每一个求职者入职必说的话,也是离职的时候几乎出现频率很高的句子。
现代人都在提倡工匠精神,我不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但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或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做一件事儿,那绝对不是因为这件事儿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利益,追根究底,肯定是喜欢,纯粹意义上的喜欢做这件事。
而做义工也是如此,你为什么要做义工?
我就是想要帮助别人啊。
02人始终是社会性动物,不止需要认同感,更需要归属感
之前我写过,《我为什么那么渴求认同感?》,这里我要再往下延伸延伸了。
认同感可以给你继续做下去的动力,让你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儿是有意义的,自己是有价值的。
而什么是归属感呢,是你这个人或是一大部分人(也可说是集体),对一件事情或是现象的认同,并对这件事请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它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或组织的依恋、承诺与忠诚。
就像是我参加的义工组织,我和社会认同义工行为,也自愿加入进来,积极参加组织举行的活动。我很自豪自己是义工组织的一份子,每当组织号召捐助或者其他义务劳动,我对组织领导承诺有时间都不会推辞。
为什么会参加义工组织呢,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人是社会性动物,单打独斗一般坚持不了太久的,我们需要群体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继续走下去。
之前我看过一部韩国电影《辩护人》,讲述的是律师为了民主主义而辩护的故事。详细的电影情节就不说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庭审的一次又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却又被政府当权人士阻碍破坏,那几个年轻人仍旧被判刑坐牢之后,律师仍旧为了心中的正义一次次的站起来,示威抗议,连自己都被公诉后,一个又一个的律师同事站起来为他辩护,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泪点和升华。
这些律师的行为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为民主奔走,不是孤独的。
人最大的孤独感不是来源于自己一个人,无亲无故,而是来源于你即便做了该做的,身后回望,空空荡荡。
你的身后没有支持的人,你在做的这件事儿没有同伴,前行的路上,你是一个人啊,那些正义或是呐喊,只能喊给自己听。
这个时候,再有意义的事儿又能怎么样呢,能有谁与之分享呢。
所以说,认同感属于归属感的一部分,归属感是认同感的更高层次。
而我的张姑娘,她每周末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是一个人驱车而至。她去邮局寄送给山区孩子的衣服和书籍,是一个人。她去参加市里号召的志愿活动,也是一个人。
她给我说,每次去到活动地点,看到那些穿义工服的人们,都围着领头人等待指示,大家说说笑笑,就很羡慕。
我很奇怪,那你为什么不参加义工组织呢?她说,之前去报名过,义工组织有规定,若是参加之后,必须每个月要不少于社会服务时间不少于多少小时。她那个时候正忙着考驾照,心想这样时间有限制,就没参加了。
额,好吧,现在等她有时间了,又心生退意,不打算继续做志愿者了。
03任何爱心的保持都需要不影响个人利益,最好再不时有个榜样带领激励
我在决定思考张姑娘止步爱心志愿者时,向一个心理学方面很专业的朋友取了经。他建议我参阅社会心理学中的利他行为,然后我就很积极的去查阅了一下,当然也只能是很粗浅的表面看看,毕竟不是这个专业的。
看完之后发现,简直是太对了,和张姑娘的行为完全对应。
前几年,因为见义勇为勇救落水儿童的新闻出现过很多,也有因为救人自身能力有限没把人救上来反而自己也淹死的事儿。而后政府就一直在提倡大家见义勇为之前先要评估一下自身能力,不要伤害到自己。
包括老妈也从小对我耳听面命,街上看到有小偷,不要大喊,小声告诉身边的大人,不要自己抓小偷,万一小偷打了你怎么办等等。
许多的事例和语言不停的告诉我们,你做好事一定要在不影响自己的利益的前提下。
我很相信,确实很多人在向别人施以援手之前,稍微理智不那么圣母的人,都会先在脑子里评估一下得失,不求回报,起码也不能损害自己的利益。
这个思路是很对,但我个人认为只能应用在偶发性的帮忙献爱心里。而是它出现的前提是:你已经要打算帮助别人了,所以你才会评估,算计一下得失。
而这里,我想更全面的思考,再往前推一下,如果是想要一直帮助别人,把义工行为作为一个常态,这份爱心要怎么维系下去?
张姑娘都坚持了两年的志愿行为,不也放弃了。而我却没有,这里真的要感谢我找到了一个好组织。
张姑娘近两年里,去活动场地的车费,活动进行久了中午回不去时的餐费,还有其他的一些出现的杂费,不包括捐赠的钱,真的花了不少。而她的老妈,虽然很支持她做好事,但是当时上大学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穷学生,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我兼职了她没有),车费餐费也不算小数目了。一次两次可以,长久下去,也有点承受不了,而她的家庭也很一般,都是普罗大众,所以生活费要的多了避免会问上那么一两句,她即便解释了,老妈终究还是有点不满意了。
现在上班了,还是这样子,虽说没有再问家里要钱,可当年留下的印象在那里,老妈一听要去做义工,就撇撇嘴,在亲人那里得不到认同,激情就撤了大半。
归到根儿上,还是钱啊。这里不要和我谈什么做好事就应该不求回报,大家都是要生活的人,做好事儿是好,但是也要先顾好自己的家庭。
所以,如果和我一样,加入一个规章制度比较健全的义工组织,过午不回有盒饭或餐补,去远的地方或集体行动有车接车送或交通补贴,那么岂不是会好很多?
还有一个影响了张姑娘,如果是一直在做义工的战友也应该深有感触,那就是现在被帮助者越来越冷漠了。
是的,就是冷漠。
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太快,明星和有钱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当财富累积的越多,大部分人都会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回馈社会,做慈善。
那些被捐助者上台拿个大牌子写着被捐了多少钱或多少物件,和一群名利双收的人拍拍照。心里门清的,知道自己得到帮助就好,没那么脆弱敏感还好。心理自卑敏感的,一次两次这样的活动出来,就会排斥被捐助行为,自尊心受损受到了伤害。
张姑娘有一次去福利院,给一个小姑娘扎小辫,扎的正好好的,小姑娘来了一句:姐姐,拍照的怎么还不来,赶紧拍吧,拍完你们赶紧走吧。
那次的话,她难过了好久。
被帮助的人,给出了这么一个反应,真的很伤她的心。此后她做志愿者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而我认为,张姑娘退隐志愿者江湖有一点原因最少不了,就是榜样的缺失。
我的奶奶一直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从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告诉我,当不了第一名,第二名也是好的,起码前面一直有个第一给你领着头。
那个时候觉得她说的不对,人人都喜欢第一名,谁会关注第二名了。
真正到了社会上才知道,还是前面有个标杆好啊,起码你奋斗有标准,而且还有现成的追赶对象一直勾着你,前行的路上永远不会迷失。而第一名就要更辛苦了,他的敌人可不永远是自己,后面有无数个想要超过他的人。往哪里跑,怎么跑,可真就要靠自己了。
这个道理套用在我和张姑娘的义工生涯同样适用。
我在组织里,每年都会有年度最佳义工评选,市里呢,也会有一些表彰活动。在偶尔心头涌起疲倦感懈怠情绪时,总能看到一些义工榜样在前面激情四射,不说自己的血液又沸腾起来吧,起码懈怠的情绪会减少很多。
而张姑娘呢,自己一个人,做得好与不好,没什么可考量的。真实接触榜样和看到电视里的表彰,那种影响差距简直太大了。
不然的话,怎么每一个企业就连政府都会花尽心思表彰推出一些劳模榜样标杆出来,这说明领头人还是很重要的嘛。
而我,很庆幸加入了一个规章制度都很健全的义工组织,这样爱心行动才能更持久的继续下去。不是不相信自己一个人不能做,而是一群人会一起做的更好,你会走的更远,坚持的更久一些。
我们,毕竟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而张姑娘,离开集体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