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 大同 星期六 晴 (12℃/-6℃)
(简书日28天/总日更1825天)
摄得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照片五千余帧。然后精选部分,出版一部大型画集,名为《旧城遗韵》。
《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冯骥才先生卖画筹款,组织民间文化抢救志愿者队伍对天津老城进行抢救性的调查和拍摄后出版的画集。
书中有大量关于天津老城的历史文化遗存及现存景象照片,包括历史遗迹、城市面貌、街头巷尾、建筑精华、民俗文化、市井生活以及极具地方精神气质的众生相,是对即将消失的天津老城最后的记录。
因为我感到了这座古城的生命就此辉煌地定格。这一幕很快变成过往不复的历史画面。我们无法拯救它
许多老城现在被推翻后又重建,可那些复制品却千篇一律又人满为患,我们到底该去哪里寻找那些真正反映逝去旧事的建筑实体呢?
文化的老城和老城的文化,都必须是虔诚的觅求才能见到的。
这就是老文化今天的尴尬,一方是“虔诚的觅求”,一方是“迅速的抛弃”。这是非常矛盾和难以并存的。
至于后者的妥协——将老文化找个博物馆供起来——其实不是真正的妥协,不过是迂回的策略,有时则更像一种嘲笑。“你们尽管去博物馆里怀念与心痛吧,反正现代我是已经现代了”。
这部分人,只有有一天“虔诚的觅求”成为他自己的“必需”时才会改变。虽然常常为时已晚。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我对本文持相反意见,鼓吹着暗骂着的这些文人,凭借着话语权过于恋旧的矫情了,甚至还说要靠虔诚才能见到古城,更是自建象牙塔。
作者太浪漫主义了!对于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我们今天努力的,是为了将来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老了以后不后悔。
想想现在再看这些文物是多么值得,庆幸保留下来让我们有忆可追,庆幸让子孙后代能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