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晨读感悟|不同人看不同的《冈仁波齐》

图片来自网络

《冈仁波齐》一经上映,每个人独特的视角促成了不同的评论观点,有赞好声,也有唏嘘声,其实不过是不同的观点罢了,你的心里究竟怎么认为的,不是他人一两句话可轻易改变的。

认为一个东西好或者不好,总也不是随便得出的结论,而是有一定的理由和思路:

1,做比喻

《冈仁波齐》中 十一个人的朝圣,就像清泉给心灵来了一场不可言说的净化。

电影 = 心灵震撼

《冈仁波齐》就像盐没有放够的菜,少了些味道。

电影 = 不饱满的故事片

2,做类比

《冈仁波齐》就是西藏版的《朝圣之路》(The Way),一个要步行到冈仁波齐山,一个要步行到西班牙。

《冈仁波齐》就是不完整的《朝圣之路》,没有表现内心,没有突出渴望,没有揭示藏人的生活。

3,辩证思考

为什么要去朝圣?为了了却心愿,为了腹中孩子,为了家族转运,为了消除杀业…

为什么要去朝圣?故事的不丰满让观众误认为这十一个人将所有一切寄托在磕长头上。

正面,反面,各有各的视角。

4,要忽视经验

“我”去过西藏,近距离见过磕长头的藏人,虔诚而震撼,电影很好的就倒映了这一点。

就是因为“我”没有去过西藏,所有想从电影中看出他们的行前准备,他们的坚定为何,又为什么目的地是冈仁波齐山。

将已有印象“放空”,可能就会发现忽略的细节。

5,系统思考

从这十一个人的第一个长头开始,直至片尾,“我”从影片中读到了虔诚,感受到了眼角的湿意,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向往。

看完整个电影,“我”仿佛没有找到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冈仁波齐山,没有看到他们朝圣的必要性,没有了解到藏人真正的内心。

而后 站在总体的位置上,去思考事件的整体性。


然而,这5方面思路梳理下来,你会发现,得到的观点,并不能一致化。也就是说,观点就是观点,千人就有千种,万人就有万种。

只要多思考,多吸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就好。而不用过多在意观点是不是能说服别人。

只要你的观点足够独立特别,论据足够说服人,行动足够去证明,那自然就会有相信你、支持你、助力你。

就像《冈仁波齐》里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目标和方向;就像《冈仁波齐》外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

不必盲从或羡慕他人,自己找自己的灵感和位置,终于,也会找到要奔向的那座冈仁波齐山。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