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一经上映,每个人独特的视角促成了不同的评论观点,有赞好声,也有唏嘘声,其实不过是不同的观点罢了,你的心里究竟怎么认为的,不是他人一两句话可轻易改变的。
认为一个东西好或者不好,总也不是随便得出的结论,而是有一定的理由和思路:
1,做比喻
《冈仁波齐》中 十一个人的朝圣,就像清泉给心灵来了一场不可言说的净化。
电影 = 心灵震撼
《冈仁波齐》就像盐没有放够的菜,少了些味道。
电影 = 不饱满的故事片
2,做类比
《冈仁波齐》就是西藏版的《朝圣之路》(The Way),一个要步行到冈仁波齐山,一个要步行到西班牙。
《冈仁波齐》就是不完整的《朝圣之路》,没有表现内心,没有突出渴望,没有揭示藏人的生活。
3,辩证思考
为什么要去朝圣?为了了却心愿,为了腹中孩子,为了家族转运,为了消除杀业…
为什么要去朝圣?故事的不丰满让观众误认为这十一个人将所有一切寄托在磕长头上。
正面,反面,各有各的视角。
4,要忽视经验
“我”去过西藏,近距离见过磕长头的藏人,虔诚而震撼,电影很好的就倒映了这一点。
就是因为“我”没有去过西藏,所有想从电影中看出他们的行前准备,他们的坚定为何,又为什么目的地是冈仁波齐山。
将已有印象“放空”,可能就会发现忽略的细节。
5,系统思考
从这十一个人的第一个长头开始,直至片尾,“我”从影片中读到了虔诚,感受到了眼角的湿意,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向往。
看完整个电影,“我”仿佛没有找到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冈仁波齐山,没有看到他们朝圣的必要性,没有了解到藏人真正的内心。
而后 站在总体的位置上,去思考事件的整体性。
然而,这5方面思路梳理下来,你会发现,得到的观点,并不能一致化。也就是说,观点就是观点,千人就有千种,万人就有万种。
只要多思考,多吸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就好。而不用过多在意观点是不是能说服别人。
只要你的观点足够独立特别,论据足够说服人,行动足够去证明,那自然就会有相信你、支持你、助力你。
就像《冈仁波齐》里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目标和方向;就像《冈仁波齐》外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
不必盲从或羡慕他人,自己找自己的灵感和位置,终于,也会找到要奔向的那座冈仁波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