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待》
以中文为母语的作家写出的英文小说,再译回中文的作品,翻译味相当淡。等待是他消极追求的体现,十八年后终于成功离婚的孔林,在再婚后鸡飞狗跳的育儿时光中体会到了这一点。等的过程是他的避风港,是曼丽的锉肉钝刀,十八年也不知道成了谁的寒窑。这当然不是个单纯同情无爱婚姻或谴责软弱男人的故事。“等待”是双向发生时都会酿出怨侣,更何况这里头还加进去了准前妻小舅子大女儿一干人等。裹小脚糟糠妻、找续弦的老干部、某场运动、火柴盒厂的女工、飞鸽自行车和托关系弄来的黑白电视机,虽是某个时代里地标一样的醒目标识,在这个故事里却基本都成了背景板。在前景行走的人,一点点地磨掉了活气儿,变得麻木。
2.《克苏鲁神话》
啊长触手的巨型史莱姆,啊大章鱼,啊滑溜溜黏糊糊的石头城!作为开山鼻祖一般的存在,这本书能让人一边看一边联想起无数触手系和粘液系的生物体(肚子饿的话还可能想吃章鱼小丸子),如果有恐惧的话,也是深海恐惧症一般的。这类早期恐怖小说的氛围看起来都有点相似,譬如《螺旋楼梯》《厄舍府》《德古拉》一类的,是对光线无法达到之处和对不可知的畏惧,笔法华丽的很。
3.《Novel Cure: From Abandonment to Zestlessness: 751 Books to Cure What Ails You》
即《小说药丸》,中译名有点容易误会成“如何拯救小说”的书,其实是给读者从A到Z的一堆大小毛病和不如意开出的“药方”,药自然是小说们,看完能记下有一匹布那么长的书单……语言调侃味浓厚,偶尔有鸡汤的嫌疑,都在可承受范围内。“疾病”的名称和排列有不少都很好笑。譬如翁达杰的两本就分别被指派给两个紧挨着的“毛病”——“死心塌地爱上修女”(《身着狮皮》)和“死心塌地爱上有夫之妇”(《英国病人》)。“拿破仑情结”,即“矮”,的“药方”之一是《霍比特人》。“Being a traffic police”,“Nobody likes you”和“Unpopular”之间还有个“参见xxx”的三角死循环,大约是无药可救了。
4.《尼安德特人1:原始人》
一个尼安德特现代人的穿越故事。在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问题后(使用了有点偷懒的方法,大概相当于七肢桶自备高智能同声传译机),人类社会一端的故事进入了“从外来人的角度批判地观察地球文明”的那种设定——人类的宗教、法律、农耕文明、繁殖方式、人口问题在不将伴侣局限于同一性别,全球统一繁殖期、犯罪者的基因将遭到抹除的尼安德特人看来,也都是很不理性的选择。要安排一场跨种族爱恋的情节过于俗套了……
5.《莎士比亚的小酒馆》
“如果你买这本书,并期盼能仔细瞧瞧莎翁和朋友们在星期五晚上做些什么、更了解他最爱的啤酒、下酒点心和低俗的搭讪台词,……我得坦承,本书没有这类故事”——作者在书中如是说。所谓的Shakespeare's Local(书名),其实是指莎翁当年的环球剧场之处,即伦敦桥附近的Southwark区。这里的George Inn 600年来历经多次重建和人手更迭,见识过从乔叟到狄更斯,从驿站马车到铁路的各类人事和社会变迁。围绕这这间旅社,作者用不太正经的语气,写了一段Southwark和Borough地区的发展小史。书里照样有那种没什么用但是挺有意思的小知识,比方说那座被美国人买去的伦敦桥是怎么运过去的,或者被用来命名一座大学的那个Harvard,就是Southwark人。
6.《不敢不乐》
衣食住行感悟类的书,最容易写成鸡汤,这本就是这样,还是天然无污染的小清新味的(大概湾湾格外爱出这类的文笔)。所谓的“跨越时空与李渔对谈感悟”,也不过就是上了年纪之后最爱说的那些花花草草鸡鸭鱼肉都不比当年的“清水出芙蓉”了,悟出的“道”也无非樱花易逝梅花坚韧一碗阳春面中可窥见人生意义那些。而且这本一共只有200页出头的书,后半部分的100多页竟全是李渔《闲情偶寄》的节选???还好这书只是我借的……
7.《分手在布达》
这本中能看到《烛烬》和《自白》的影子,尤其是前者,从结构和情节上都有似曾相识感。前半部是法官对于早年人生和现下世情的感悟,顺便引出案件中的相关人员,后半部又开始了常见的大段自白,不过这些带着些急于获得肯定的不甘。这桩“自首”,归根结底还是在说男女间、阶层间的某种隔阂,婚姻和共同生活都无法将其抹除——《自白》里也是这样表示过的。在白昼的世界里,或许他能对她无所不知,然而入夜后呢?“可能这就是矿藏的燃烧方式,缓缓地升腾起烟雾,像灵魂保守秘密。白天的景象被梦境替代,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情景、面孔、人物和状态;你就是其中之一。”他迫不及待地要知道另一个男人在十年中曾梦过女人几次,频率如何。自己的疑问得到解答的同时,也让另一个男人觉得,“这个晚上他走得太远了”。
8.《玻璃城堡》
爸爸承诺的玻璃城堡,永远停留在口头承诺里,那个用来打地基的坑里,倒满了没钱处理的生活垃圾。作者喜怒悲欢交加的童年生活,用有童趣的口吻讲出来,还带着一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味道——小孩子对不如意的事情,接受起来竟出乎意料地容易。被嬉皮士/吉普赛般理念的父母养大,是件挑战颇大的任务,尽管当事人当年可能不这么觉得。大篷车从一个美国小镇开到另一个,有时半夜就要落跑。“最自然”的生活里有奇妙的沙漠和星空,也有没钱吃饭时掏垃圾箱和烧伤后在家自愈。酗酒但擅长赌牌的父亲长年投身“采矿业”,过不了有计划生活的母亲在全家饿肚子的时候躲在被窝里偷吃巧克力,因为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但这并不是一本控诉之书,只是成年后的一种苦甜掺半的回忆,和对这样不常规的父母的矛盾情感。总之,不用考试就能当父母,真是可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