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许可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在研究刻板印象和决策过程中,尝试了两组命题:
一、命题1: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2: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二、命题1: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2: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
第一组命题有明显的性别歧视观点,第二组或许有点性别歧视,而让人很难驳斥限定词“有些”。
两组学生分别来判断两组命题,判断第一组的学生会立刻提出抗议,而判断第二组的学生态度会更中立。在进行判断后,再让学生在一个模拟招聘场景作出选择——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这些工作所处行业一般由男性主导,如建筑业与金融业,而候选人有男有女。
而第二次判断的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在第一次判断中,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第一组命题)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个职务。
明确驳斥性别歧视的学生已经向自己证明了,他们没有性别歧视,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学家所谓的“道德许可”面前不堪一击。
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感觉良好。这就意味着,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做坏事。
此处学生们因为驳斥性别歧视而感觉良好,而放松警惕,更容易作出有歧视色彩的决定,并不是他们想歧视,只是他们被之前的行为所蒙蔽,没看到之后决定带来的伤害。
这也解释了一些貌似不和常理的现象:一位已婚的电视布道者和秘书发生性关系,一位财政保守派利用公款修自家房子,一位警察对毫无抵抗能力的罪犯施加暴力。
道德许可背后的逻辑即,如果我做了一些善事,那我就获得了许可——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坏事,至少在善事后做坏事我会心安理得一些。
而大脑中并没有一位称职的会计师,能计算出做完善事后,可以做出多少坏事。并且冲动后做坏事往往会不计后果。
道德许可还有一个厉害之处:你不一定必须做善事,可能你只要想想做过或想做的善事,就能获得许可。
目标释放
若将道德换作进步,会有同样的效果。
有很多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用道德来界定,如熬夜、抽烟、暴饮暴食,但可以与目标相联系——养成好的作息习惯、锻炼习惯、饮食习惯等,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进步,是令人高兴的,我们会称赞自己好样的,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阿耶莱特·费什巴赫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拉维·多尔已经证明:
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人们做出妨碍完成目标的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他们提醒一组获得进步的节食者已减了多少体重,另一组获得进步的节食者则没被告知,然后分别让他们选择一个苹果和一块巧克力,结果第一组85%的人选择了巧克力,第二组则只有58%的人选择巧克力。
曾和一个朋友一起锻炼,在锻炼两周后,他轻了五斤,当天晚上他就邀我去喝酒撸串,当然我也欣然赴约,因为我也轻了六斤。
这便是目标释放的作用。
意志力挑战就是两个自我之间的冲突。一个你想的是自己的长远利益(比如减肥),另一个你则想及时行乐(比如吃巧克力)。在面临诱惑的时候,你要让更理智的自己说话,战胜放纵自我的念头。但是,成功自控会在不经意间导致不好的结果。它会让你暂时感到满足,让更理智的自己闭嘴。当你取得进步的时候,你的大脑就停止了思维过程【理智的自己】,而这个过程【理智的自己】正是推动你追求长远目标的关键。然后,那个放纵自我的声音就会响起来,你就会转而关注那些还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
取消许可,牢记理由
关注进步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
问题并不是进步本身,而是进步带来的感觉。即我们听从了感觉,而不能坚持自己的目标。当然进步可以激励人,甚至可以提高未来的自控力,但前提是,你要把自己的行动当做努力完成目标的证据,而不是放纵的许可。
如何关注的目标,而不是单纯关注进步?
香港科技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的一项研究,他们要求学生回忆一次拒绝诱惑的经历,这给了他们许可,因此70%的学生在实验中选择放纵自己。单当他们让被试者回忆为什么当时拒绝诱惑时,道德许可就消失了,69%的学生抵制了下一次诱惑。
记住我们为什么要拒绝诱惑,这是个很有效的办法。
当面对自我放纵的诱惑时,记住这件事会改变我们的感觉。所谓的奖励看起来更像对目标的威胁,屈服与诱惑的感觉并不好。记住理由有助于你发现并抓住机遇,以便完成目标。
所以不忘初心,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当自己取得进步满心欢喜时,不妨静下来问问自己:我离目标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