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雅/文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事实上除了少数纪实作品外,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使生活原型上升为艺术典型,使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使普通的日常感情上升为审美的感情,构成有意义的作品。所以联想和想象是生活走向艺术的必由之路。
其一,文学创作过程中充满联想。
联想,是一种记忆的形式,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诱发起另一件事物。联想这种心理机能是客观事物的联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按照所反映的事物间的关系,一般把联系分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接近联想等,在文学创作中,联想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建立形象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渡和跳跃。
艺术形象不是单幅凝固的图画,而是由许多幅图画组成的形象体系。在这个形象体系内部,形象与形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例如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一诗中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其中两个形象“山雨欲来”与“风满楼”就是一种“接近”的联系:每当大风灌满东楼之时,山雨就要来了;“风满楼”与“山雨欲来”是接近的。又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一边是宝玉、宝钗洞房花烛夜,一边是黛玉一命归阴。这两个形象则是“对比”的联系。文学作品中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各种各样的联系,是作者在创作时充分发挥他的联想心理机能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也必须充分发挥联想的心理机能,才能建立起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渡和跳跃等。2、由作品所描写的形象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得到美感。
朱光潜曾说:“在观照自然和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一般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大半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例如红是火和血的颜色,所以看到红令人觉得温暖,感到热情。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所以看到青色令人联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可以说,在写作的全过程中,都离不开联想。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联想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联想的水平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联想虽然也具有某种再创造的性质,但是它毕竟主要是依据作品的描写实现形象之间的联系、过渡和跳跃,这不是一种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发挥再创造能力的心理功能。能够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发挥再创造能力的则是想象。
其二,文学作品过程中充满了想象。
苏联作家费定说:“没有想象力便没有艺术家,而唯有真正的艺术家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反映生活的真实,想象不是作家、艺术家唯一的手段,但却是最强有力的手段。”达尔文认为“想象是人类最高的禀赋之一,人类因此得以把积累下来的形象和思想综合起来,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出奇妙的成果。”马克思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能力,它既创造了哈姆雷特王子和齐天大圣,也创造了金字塔和万里长城。”想象对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弗洛伊德的《释梦》和鲁迅的《狂人日记》都是同等重要的,而《圣经》更是一派想象之词。
想象,心理学上把它称之为“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在不存在直接作用于人的事物时,人也“能够根据别人口头或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例如,某些动物或植物,虽然我们并没有亲眼见过它们,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别人的谈话或书本中的描述“想出”它们的形态、构造等。黑格尔指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具体到文学创作中,想象担负着通过作品的语言再现形象和创造新的形象的重要任务。前者,一般称之为再现性想象,后者,一般称之为创造性想象。
1、再现性想象。
再现性想象是创造过程中根据作品的语言符号,或者说是根据作品的形象化描述,在自己的意识中构成形象的心理功能,在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形象阶段,再现性想象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的那句诗句,很自然地就在头脑中出现了月色清幽的浔阳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还仿佛听到了琵琶女“转轴拨弦”的声音。再如福楼拜在描写包法利夫人服毒的痛苦时,他自己的嘴巴也尝到“真正的砒霜的味道”。如此看来,没有再现性想象,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一句空话。文学创作也就失去了基础。
2、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是想象力里一个通常的、主要的、特具的属性和部分。大哲学家和重要真理的伟大发现者都全靠这个功能。我们可以说,荷马和但丁的诗歌、牛顿的数学原理和自然哲学出自同一源泉、同一才能,那就是想象的创造性。正是凭借这种想象,诗人才创造出他的人物,赋予他们个性和激情,构造出他的故事情节;数学家们才不停地组合自己的图案,纠正自己的错误,得出令人惊叹的原理……
创造性想象,是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囿于作品的具体描写,通过作品的有限形象捕捉和领会更为深远的“象外之形”和“弦外之音”的心理功能。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造性想象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宋代词人张先的《天仙子》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凡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都不会只停留在再现它所描绘的形象上:春天的夜,天空几朵云彩突然裂开,一轮明月姗姗走出,把它那皎洁的光洒在花枝上,花在微风中摇动,花影亦随之在月光下舞动。因为仅止于此,还不能领略“花弄影”中“弄”字的情趣。读者必然会在诗句提供的形象本身的制约下想象得更远,创造新的形象。此时,有人就想象到古代的一位美女在月光下顾盼着自己的倩影,欣赏着自己月光下倩丽的姿容——这已是“象外之形”了。这样,花影就变成了人影,花有了人的情趣,可见词人张先在诗中的创造性想象是何等的充分。又如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苑》一诗写道:“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人不仅再现了那位少妇在睡前赶走树上的黄莺这一形象,更是利用了自己创造性想象再现了战乱时期一个独守春闺、不堪凄寂的怨妇思念远征丈夫的复杂心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怀念、有怨怒……而这一切,已是“弦外之音”了。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由作品的世界到心灵的世界,再到现实的世界,必须调动联想和想象的心理功能,联想和想象必须活跃起来。否则,文学创作就无法进行下去。而且,不是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必须有联想和想象的活跃,而是全过程都必须有联想和想象的活跃。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使生活原型上升为艺术典型,使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使普通的日常感情上升为审美的感情,构成有意义的文学作品,联想和想象是生活走向艺术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