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总结就主要在下面了,现在我想讨论一下我再不完这两篇文章之后的感悟。
在罗斯金的《面对智者的书》中,作者说到,“你们去找作者是为了把握他的意思,而不是你的意思。”在这里联想到了上一次读书会分享的内容。叔本华关于坏书的定义,他认为,时下流行的所受大众所欢迎的书都要谨慎对待。那么当作者常常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他的书必然是受大众所欢迎的,是畅销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是经典的是最好的。当你抱着一种要认真聆听教诲认真学习的态度阅读书籍时,这些书明显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之后他又在讲,作者把他们的思想给予你不是作为帮助,而是作为奖赏它们,从而确信你是受之无愧的,然后才允许你获得他。我不仅想起曾经的疑惑,母亲曾经对我说,那些真正的好书是需要啃读的,是很艰苦的过程。当时的我十分疑惑,因为在我看来,阅读是一个令人享受十分愉悦的过程,而啃读如此如此艰辛,那这真的是好的,或者说是有必要的吗?在学校老师授课中,经常告诉我们,中文系的书是非常多的,书单很长读不完的,你只需要依靠兴趣引导,这样也才能真正钻进去。那么与那些能让人有极大的兴趣去探索去阅读又产生极大益处的书相比,哪些更算是“智者之书”呢?我任然不能确定。
还有一个疑问是和作者相同的疑惑,智者的书都是通过隐含的方式和寓言道出,目的是他可以确定你需要它。我理解它可以通过制造更为艰苦的方式才挖掘到这些宝藏的方式来淘汰一些不太坚定地需要,犹豫畏惧的人,从而找到“真正需要它”的人。我也很赞同只有真正坚定果断的人,真正勇敢的人才有资格获得珍宝。但是仍有一些迷惑,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确定正确与否。
按下疑惑暂且不说,我想在艰苦挖掘的道路上我仍需努力。从初中开始母亲和老师都有指出我的一个可以说是致命的问题,就是读书学习只浮于表面,囫囵吞枣,不会总结。用现在的常用话来讲,没有思考进而内化的能力。坦白讲,现在这个问题仍然存在(或许有些进步)。我也常常迷惑,那应该怎么办呢?我学习到的是经常与自己对话,向自己提问。有时进一步思考会有答案,有时储存下来在别的地方会有答案,有时找不到答案,但是提问已经是一种思考了。这样已经是挖掘进行时了。
而邦达列夫的《第二生活》告诉我们书的重要价值。阅读就是在观察第二生活,寻找自己。也就是不断的代入进去,像是阅读时脑海中分裂出两个或者很多个小人,它们在讨论对话。如果这个角色是我,我会……或者我和这个角色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是我要改变学习的方面吗?有时我自己还会添加情节,自己创造新的情节线,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想象力丰富了。现在想这或许也是自己的愿望期许和理想状态的表达。这可能也是看见和靠紧心中大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