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好看。我一介中年汉子,也要为肥皂剧叫声好了。好在哪里呢?一个离婚妇女,没有一技之长,忽然杀向职场,一路逆袭,节节向上,碾压过去的自己。真是一出让人大跌眼镜的励志戏。
刚开始时觉得有点突兀:罗子君的废柴模板骤然切换成精英模板,以她的性格和经历,这个逻辑是否过分戏剧化?不过,最近读了《science》的一篇文献,有点理解这个转变了。
这是田纳西州孟菲斯的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Jay Bludon和同事做的一项研究:关于大脑皮层可塑性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以前我们认为相较于成年时期,幼年时期大脑变化要快得多,比如幼儿学语言,和成年后学习第二语言完全是两码事,原因是幼年时期新的神经元生成速度比成年时快很多,所以人类的幼儿时期,似乎是专门为了学习而存在的,无论好的坏的习惯吸收都很快,而成年后,新的神经元将很难形成,更多是将已习得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学习变得越来难以为继。
不过现在科学家们发现,神经元在成年后是可以重塑的。神经元之所以在成年后被抑制生长,是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被抑制住了,反之如果去除这种抑制,再加上足够的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就可以再生了。Jay Bludon 通过药物手段或者基因手段解除了小白鼠神经递质的抑制,在特殊波段声波的刺激下,小白鼠大脑皮层的听觉部分可塑性变得极强,对各种音调重新变得敏感起来。这种手段如果应用到人类身上,最显著的反应便是学语言不再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们会回归到婴儿期对音调的敏感度,任何语言的习得将成为本能。
道家经典里说,“能婴儿乎”,看来先人也想回到婴儿时期,重新获得那惊人的学习力。时光不能倒流,但Jay Bludon给了我们一个启发:神经递质是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这种传递方式叫突触(如下图所示),那么如果想不依靠药物增加神经递质,就只能增加突触的数量,如何增加呢?靠新事物的刺激,因为旧的知识在大脑皮层里已经建了的连接,只有新事物才能激发更多神经元的连接。
可见,乔布斯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并不只是鸡汤而已,更可能是他个人重要的学习心得。对于剧中的罗子君,则正是出于hungry加foolish的“完美“状态:离异之前生活惬意,万事不操心,好像时间在她身上冰冻住了,冻在了童稚状态中,直到丈夫出轨,衣食无着的她选择面对现实,作为一个破釜沉舟的无知者,罗子君要开挂了。
然后编剧及时为她送来导师贺涵,教给她最好的职场套路,如同优秀老师教给学生的应试秘笈一样,她省去弯路,跳级式的成长。但我要说,罗子君最幸运的,并不是得到了好老师的好套路,她有一个禀赋:情绪的消化力强,换句话说,对不好的事,她忘性大。
从剧中看,她很少臧否别人,譬如唐晶对老金进行“指导”,她面露对唐随意干涉别人隐私的担忧;她也不太苛责别人,剧中槽点颇多的薛甄珠女士,以及妹妹罗子群家混乱的状况,她选择理解和尊重。和以往电视剧中描写遇到挫折的女性,多表现出”识大体,贤淑“不同,她并非出于道德原因而忍受,而是真正的不在乎。这种轻盈的生活态度,用在做事上,就容易专注,有效率。
试想大脑的容量如果是固定的,被旧知识塞得太满,新知识便难以容身,所以得时常清理,情绪自然也是如此,常扔常新。时间或许能淡忘一切,但更多时候还是依靠自己断舍离更靠谱。
高瞻远瞩的老师固然重要,但更要有心无旁骛的学生,才是理想的组合。
王小波曾说:“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到:人是一种会自己欺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在这个人人都为迅速更新的技术感到惊奇又迷茫的时代,选择固守旧的知识体系,妄想一招鲜吃遍天,很容易成为受虐狂,剧中的罗子群便是典型例子,看似有着自洽的逻辑,其实是早早画地为牢,将人生限定在了极小的范围里。
如果一定要选择,宁可做一个婴儿般的无知者,也不要做抱着旧知识的受虐狂。有更好的知识,就不得不淘汰掉次好的。怕什么呢,反正太阳每天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