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端午节的记忆,全是父亲的身影。因为端午节相关的活动,都离不开父亲。
我长于乡野水滨,距离屈原投江的汨罗江不到20公里。每逢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门框挂艾条菖蒲,避虫辟邪,这些老家的风俗,都得父亲操办。
01 看龙舟
先说龙舟赛吧,参赛轮不到我们村的份,由县城或镇上的先进单位、先进村派代表并冠名参加,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声誉。
我们村的人做观众,也做得欢天喜地。没办法,那时没有什么娱乐,没有电视,露天电影难得看一场,龙舟赛是一年一度的盛事。
汨罗江的龙舟赛,自然是最隆重的,每年有不少“国际友人”参加,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接触到世界上还有和我们很不同的“国际友人”,这个词语多么高大上,难怪他们是受优待人群。
村里人对去汨罗江看龙舟赛的向往,仅限于口头上。毕竟只有自行车,去那需要在烈日下骑行近20公里不说,关键是到了江边可能根本找不到观看的位置,只能在人缝中钻来钻去。
乡亲们退而求其次,去4公里外的县城湘江河边看龙舟赛。人山人海的程度要轻得多,也近得多,做父亲的通常把孩子架在肩头,跨坐在脖子上远远观看,多少能看得到江上发生的激烈战况。
很多个端午节,我父亲踩着他那辆劳苦功高的永久牌自行车,载我和弟弟去看龙舟赛。
我是老大,懂事,不用他怎么费心,可以坐自行车后座。弟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有这个殊荣。父亲在自行车三脚架上固定一个藤制的小凳子,弟弟坐在小凳上,来回也很方便。
还未到江边,父亲停车,咔地一声锁好自行车后座的圆形锁。他把弟弟架在脖子上,我紧紧跟着父亲,往湘江边龙舟赛的方向走。
在一阵阵越来越近的喧闹声、欢呼声中,河边接踵摩肩移动的人群里,5分钱一瓶的汽水泡泡里,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热闹欢快的端午节。
长大后,我在其他水乡城市看端午节赛龙舟,比如东莞麻涌,这里的龙舟赛,形式更为隆重热闹。观看时,我经常一阵阵恍惚,以为自己还在童年的湘江河边看龙舟赛哩。
眼前的我和过去的我在某个当下重逢,我忍不住问,你还是当初的你吗?当然!但你又确实不再完全是当初的你。
龙舟赛也是如此!
在网上曾看到韩国人认为端午节龙舟赛是他们的传统文化。诚然,世界上的河流水面和在那发生的龙舟赛大同小异,但带来龙舟赛源头的那个人——伟大的诗人屈原,他投江的汨罗江、葬身的屈子祠,可只有中国我的家乡才有啊。
纵使后来万千变化,源头却是唯一的。
端午节龙舟赛就在我儿时的家门前,祖辈的传承里,在日日夜夜流淌的河边每年发生,她才是源头!
02 艾草、菖蒲与粽子
父亲说端午节的艾叶最好,尤其是五月初五端午正午砍下的新鲜艾条,晒干后,杀菌消炎祛毒,效果特别好。
我离开家乡到广东的最初几年,父亲总要在端午节后寄送晒干的艾条给我,鼓鼓囊囊满满的一大包。
我是个懒人,泡艾水蒸艾气嫌麻烦,又心疼父亲在炎炎的日头下骑自行车去三公里外的山上砍艾条,无论如何让他不要再寄,我没地方放,后来他才作罢。
每年端午节,父亲还要穿上防水裤靴,从水塘边砍下大捆的菖蒲,平铺晾晒在地坪中。
菖蒲稍稍干水后,父亲把菖蒲挂在艾条上,把艾条插在大门门窗和后门门窗的两边,有点像过年在门上贴钟馗捉鬼的图一样,颇有仪式感。
家里还要备上雄黄酒,在角角落落到处喷洒,防虫防蛇。这个活也只能父亲干,我妈胃不太好,闻不得雄黄气味。
包粽子的粽叶也是父亲提前几天找来,妈妈隔夜泡好糯米,放一些食物碱,绿豆、红豆,包出尖尖小小的三角粽。
煮熟的粽子是晶莹的橙黄色,用一小碟白糖蘸着吃,味道甜而不腻,绵软又清脆,吃起来满口粽叶、糯米、绿豆、红豆的清香,有田园谷物朴素而清新的味道。
广东的粽子却是味道要厚重得多,食材里有肉有蛋。东莞人把咸蛋黄、绿豆沙、腊肉肥肉包入粽子,200g到300g一个,甜中有咸,多种不同类的食材咬着层层叠叠,味道丰富深远,广受欢迎,尤以道滘粽为最。
我父亲就挺喜欢吃道滘粽,我每年端午都寄些给他。
我喜欢听父亲说,我寄过去的粽子如何好吃,正如当年我告诉父亲,龙舟赛如何精彩,下次还想看,其实我不过是嘴馋,想吃端午节那天的肉包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