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家心理督导师,社会心理研究专家韦志中老师的新书,收到书马上就读,本书丰富了我的认知,给了我很多启示。
书中选取了从古至今心理成长的典范人物(如尧舜禹,文王,孔孟,商鞅,王莽,曹操,白居易,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王阳明,孙中山,鲁迅等等),阐述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追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理成长的参考模板,告诉大家怎样成为更好的人。
最欣赏的是韦老师总能把深奥晦涩的道理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只要你愿意,学了就能用。
印象深刻的地方有:
韦老师对“中华16字心法”的阐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简单明了地让我理解了人心的状态,道心的力量,管理内心的办法。
看到“中国人的道骨、儒表、佛心”的分析,更提升了我对我们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自豪感。
我明白了避免“酸儒与酸儒主义”的方法就是要真正做到王阳明先生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天理就在每一个人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去提高知识和内心修养,去除私欲杂念的纷扰,从而使社会和谐运行,“心即理”是起因,“知行合一”是实践过程,“致良知”是根本目的,三者一体,缺一不可。
从中国人的孝道与情绪管理这章,我理解到一个人心理健康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和”,“和”不单是我们中国人崇尚的文化,还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法则,也是我们应对外部环境的最佳选择,我们要有能力变,要有能力根据外部环境去变换成任何可以适应的心态。
“中国人的脸面观”,让我客观认识到面子文化的利与弊,更让我明白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主流价值观道路,为自己挣来脸面,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才是最根本的面子功夫,自己强大了,才能真正自信。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让我感觉就是在说我自己,我想这之后我会适当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
韦老师还总结了14类社会常见心理问题行为,分析了中国人对外界行为的防御互动模式(我想以后就不会大惊小怪,可以从容看待这些行为了),从文化动力的发展历程来了解我们的人格,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现在,让我们能活出豁达通透的人生。
总之,只要静心就能专注读书,专注做事,运用知识丰富内心,通过做事历练能力,持续下去,一定会遇到更好的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