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g1.jpg
如果想掌握自己的内心,就必须为自己确立志向,而想要达到知行合一,就必须一直保持“心之所想,力之所及”的状态。
就是要为自己设立目标,并为之奋斗。
一,人生立志,志存高远。
王阳明很小就立志做圣贤,并且为了这一志向奋斗一生。
他问老师的第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说:唯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说:或读书学圣贤。
由此可见,少年王阳明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问题。
由于贪玩被父亲发现,他问他父亲的一个问题是:读书何用?
父亲说:书读得好就能当大官,就像你父亲我一样,能中状元,这些都是读书的功劳。
他说:父亲中了状元,子孙后代不一定都能中状元。再说,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从中可知,他想做个通儒,不只是为了做官。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当时连他父亲都为之震惊。
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立了志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行。
立志就像种树,刚种时,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枝叶,不要想花果,空想没用,只要不忘记栽培浇水就行。
三,有意必便偏著一边,能此未必能彼。
立志一定要专一,不可受到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更不可武断。
孔子将弟子聚集在一起,畅谈志向,子路和冉求想主持政事,公西赤想主管礼乐,而曾皙所说为玩耍之事,却得到了孔子的称许。
三人志向太绝对,偏于一方面,凭空臆想,曾皙的志向比较符合实际。
立志一定要综合考虑,深思熟虑,偏于一方面,容易缺乏行动力导致志向变成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