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家小瑞
小侄女今年3岁,过了这个夏天,就要入园上学了。为提前让她适应学校生活,她的妈妈给她找了家托教班。
结果,4周的托班生活,3周上午用来哭闹,下午在家睡午觉。只要我们一提到上学,小家伙就装没听见,然后又委屈巴巴,小声说着:“不去,我会害怕。”
像小侄女这年龄段的孩子,上幼儿园初期就相当于“断奶”。从出生开始,每天都和家人呆一起,突然让他们一天当中有一大部分时间要和熟悉的家人分开,去融入新的环境,结交新伙伴,真的需要一个磨练的过程。
3岁的孩子,跟他们讲大道理,并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已经可以自主去上学的大孩子,妈妈们就有必要认真了解一项新认知:来改善孩子们怕学习的心理。
01
前不久看到一个视频,是一名小学生讲的段子:我长大后去买菜,应该不会用到方程式,但学好数学,可以决定我以后是买菜的,还是卖菜的!
当时刷到的时候,也是淡然一笑,先不说这段子是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但至少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意思是: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数学,即使只是单纯地不想成为一个“卖菜的”,那也是他最为明确的目标。
没错,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该学什么,自己知道哪些知识,哪些是不知道的,应该怎么去学”,这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元认知”。
同样的两个孩子,一个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另一个只知道是被父母逼着来上课的,他们的成绩肯定是会有差别的。
韩国畅销书作者、知名心理咨询师姜弦植在《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中,就列举了一个叫茂胜的小男孩的故事。
上小学五年级的他,乖巧听话,认真听课,可成绩却不理想。他的妈妈每回交待他做事或者帮他辅导功课后,他当面都说明白了。事后仍是我行我素,面对母亲的责骂,他又一脸地茫然:“我不记得了,我也不知道。”
被工作和家庭事务扰得心烦意乱的茂胜妈,甚至都开始怀疑孩子的智商有问题,最后她求助于姜弦植咨询,了解到了问题的根源:大多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02
当我们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无法扮演”母慈子孝“的时候,妈妈们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你会生气?
你上班是为了什么?
出门的时候为什么会想认真地化个妆,捯饬一番?
大多数的妈妈们,心里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到孩子身上,即使他们是你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你觉得自己真的了解他们吗?他们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在家玩,为什么要上学吗?为什么大人们不用学习,他们却要学数学,考语文,还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先不要着急回答说,怎么可能不知道,你早就跟他说了几千几万遍了!而是静下来认真地想:孩子,真的打从心里明确知道了吗?
生活中,很多孩子在被父母责问时,嘴上说明白了,实际上并没有懂,那是因为没有开启“元认知”这把学习的钥匙。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中提到,“研究表明,智商的贡献占成绩的25%,但心理学家们却发现元认知的贡献占成绩的40%”。
元认知,说的直白点,就是觉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在人近中年时,渐渐地突然喜学习了。
03
知道了开发孩子元认知的重要性,那么就要了解如何做到。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中,作者告诉我们,如何让孩子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首先,让孩子明确学习的原因与目的。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让他们知道为什么需要学习,就像上文那个买菜的视频,虽然有点功利,但可以从更契合自家孩子的喜好来跟提点他。
其次,停止单向学习。学习不能只是单方面地灌输,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否则一下课,可能知识都还给老师了。
这里可以了解一下“费曼学习法”,让孩子自己复述一遍老师讲的知识,如果哪里讲不明白,就着重复习那一部分知识点。
第三,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了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要问问他们自己对于这个知识有什么看法,可以天马行空、脑洞大开,总之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不是单纯的人云亦云。
如果经常这么锻炼,也可以增强记忆力,毕竟越常用到,也就越熟悉,知识也是同理。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都希望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所以,与其只知道“鸡飞狗跳”地鞭策不如学着去真正地了解他们,从他们的需求中,用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开启他们的元认知。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愿不愿意用心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