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诗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喜欢阅读,但写作不行!虽然爱读,而且不分流派和类型,可拿出的东西犹如涂鸦,铅墨不屑,书籍不齿,难登文雅之堂!说是纸上谈兵吧,谈的又不咋地!可又难放下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吾如针刺,故难缚手痒眼观口读之顽疾!

追溯历史,自从文字的诞生,再串联成句,编排成行成体,文学上所记载的文体,比如:八股文、文言文、白话文,诗、词、歌、赋,无不是历史的产物。每一次文体的改变无不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顺应时代的发展,追随社会的进步而变革。

从八股文到文言文,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诗词歌赋到现代体,每一次的改变都会引起文坛上的争辩。持反对者有之,赞成者有之,各抒己见,互相褒贬,抵御者谴责,推广者赞誉,针锋相对,到后来的结果无不是顺应了时代,投身潮流。

每一次文体的变革,都有人付出心血,备受毁誉!远不长说,近说鲁迅先生。

先生打破文言文格局而成为白话文的先驱,可能对于守旧者来说先生是老祖宗的“逆子”,破坏了老祖宗所遗留的东西,事实证明先生是对的,开了先河,拧开了文学变革的阀门,这才有了现在的新局面。现代诗在先生打开的潮流中获得了生机,分了文学史上的一杯羹,自成一派,开了支流。

对于现代诗来说,过去是没有的,要是放在以前,可能就是文学圈中的“异类”啦!既然现代诗开了分支,就有了后来的散叶:新韵和自由体。

生活在当下的我,对古文可谓一窍不通,偶有学习,皆是应付考试,如今再叫我涉足,那是一个叫:猫吃甲鱼——找不了头绪!对古诗词的平仄亦然如此!当然,韵律还是能读出来的,也能领悟,所以有时捉笔,韵律感还是有的。

韵律是中华诗词歌赋的精髓,过去如此,现在亦然,是不能丢的。丢了韵律就好比人失了魂,读来就像没有魂一样的人感受不到生机。平仄好比头发,过去是长辫子,现在是短发,留存随意,各有优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

倒是有点令我惊诧的事是很多爱者写诗,特意标注:七律、五绝。该有的更是标注什么仄起哪句的!我有点蒙了,到处翻找古典诗词,也没看诗仙、诗圣、诗鬼……如此自持!读了半天,查找资料寻找注释,仔细一一对照,我的个仙人板板些,你到底“绝”在哪里、“律”在何处、仄在那字?

我蒙懵了,好好的现代生活不过,你要去搞什么神秘,弄什么玄虚!再说你真有那能力,早就不用在这里混迹,著书立说,出版去。真有见地的人,你写出来的东西,人家有真本事还看不出来吗?还需要你在鼻子里插大蒜?行家能手,根本不会指鹿为马的,更不会受你蒙蔽。真是好东西,你又何必多此一举!

所以,书也好,诗也罢,写出来,读者自定义。读者不苛刻,书者不娇气,吟者不刻意,听者不挑剔,问答不尖锐,就是新和谐;只要朗朗上口,富有创意,韵律不失,词达心意,便是好东西。

毕竟,新时代的男女,再无过去那么多的古典文学包庇,交流学习的都是新文化知识,接收和锤炼上就没有古人那么精辟,能达到古人一半的足可谓是专家级别,有个两三层古人水准的做个讲师也不是问题。

爱好,就尽兴而写,就当是练笔,诗书于今人来说,没有专利,亦无时效可比,坚持不懈,累积城池,终有一粒是未来的金子,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历史。

活在当下,学在今天,不争过往,自乐书诗。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