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除了叫好又叫座的《头号玩家》之外,让观众们津津乐道的当属电影《暴裂无声》了。悬疑片的设定,社会问题的揭露,这样的标签让《暴裂无声》虽在大导演大制作的竞争之下,仍吸引着观众走进影院,在豆瓣上的评分也一路飙升。
在上一部《心迷宫》的强大口碑影响下,这个黑马导演再一次用烧脑的剧情和独特的思考,将影迷们被点燃的彩蛋热情适当收敛,关注一种不一样的声音。
烧脑片的外壳下,是关于社会问题的展露
《暴裂无声》最大的标签,可以说是“悬疑”。其实,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悬疑片在设疑答疑方面并没有多么的登峰造极,既没有《嫌疑人X的献身》那般结局大反转,也没有《盗梦空间》那般回环嵌透的叙事结构,从这个影片的讲述脉络上来说,该片的悬疑之处,其实就是多线条的叙事手法。
影片共有三条线索平行发展。第一条是旷工张保民,第二条是商人昌万年,最后一条是律师徐文杰。故事从张保民的儿子失踪开启,得知了消息的张保民匆忙从矿上回家找儿子,第一站就去了和自己曾经结下了梁子的屠夫家里,然而无果。在这一段的表现中,导演用闪回的方式,将张保民曾经失手扎瞎了屠夫的眼睛的事件还原,也从一开始就揭露了张保民性格中有力却无声的一面。
伴随着张保民寻子之路,第二条线索中的商人昌万年的模样也在火锅席上大快朵颐中一一展现。资助教育却暗自关心媒体宣传,雇用打手倾轧竞争对手,甚至在导演暗埋的伏笔之下,一些非法的勾当也浮出水面。在办公室附庸风雅的他,实际上尽是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嘴脸。
而曾给这个黑人商人在法律上开了绿灯的为虎作伥之人,就是第三条线索中的律师徐文杰。知识分子的文弱与儒雅之下,同样也藏着一颗利欲熏心的灵魂。作为社会中层的他为了维护上层昌万年们的利益,用诡辩和伪证,肆意践踏着下层的张保民们。
导演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让三条线索相互交融:张保民怀疑是昌万年控制了自己的儿子,昌万年要挟徐文杰继续帮自己摆脱罪名,徐文吉为了明哲保身而对昌万年玩起了消失。
而故事的爆发点,就是昌万年绑架了徐文杰的女儿。张保民误以为被装在麻袋里的孩子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就打到了昌万年的手下,将孩子救出。藏在山洞中的他解开麻袋后发现是一个小姑娘,心灰意冷之余看见了小女孩胸前的牌子,于是拨通了上面留着的家长电话。
后来,弄丢了筹码的昌万年气急败坏地将张保民捉来,当张保民打开那间一直让他觉得儿子就在里面的房门之后,发现里面并没有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昌万年用张保民的手机将徐文杰骗到了山里,就这样,三条线索至此完全交汇。
后来,在张保民的帮助下,徐文杰救回了女儿,他和昌万年也因为伪造证据受到了制裁,然而,当警察问他们还有什么要交代的时候,他们都镇定地说了句“没有了”,张保民的儿子,依旧没有找到。
其实,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导演的多次暗示下,观众们也渐渐大致知道了张保民儿子的遭遇,而影片的结尾可以说是及其精彩的点睛之笔,用一个孩童的涂鸦,将真相还原,仍旧给猜想被验证了的观众带来了极致的震撼。
全片多处的隐喻和大量的伏笔,让观众不由得赞叹编剧缜密的逻辑思维。导演用这样一部所谓的烧脑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社会现实的故事。最后大山的轰然倒塌,可以说是对影片一个极佳的呼应,无声的抵抗,无力的挣扎,让观众在烧脑的剧情之外,看见了更多。
不一样的内蒙古电影
在影片一开始,在演员们的对话中,我仿佛听出来了熟悉的内蒙古口音,后来就开始关注影片中车辆的车牌,初看是“蒙”细看是“豢”的设计,在验证了我的猜测的同时,更见得导演的匠心隐喻。
后来百度了这位新生代导演,内蒙古包头人,而《暴裂无声》也是在内蒙古取景拍摄的。一方面欣喜于这种家乡的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感叹越来越多的内蒙古故事,被以全新的故事来讲述。
说起大荧幕上内蒙古的故事,想必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都是蓝天、草原以及喝酒骑马的蒙古人。《额吉》《狼图腾》《图雅的婚事》等一系列内蒙古电影都聚焦草原,聚焦蒙古族,仿佛在祖国最北端的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故事也都大抵如此。
的确,这样的题材是这片土地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城市化的脚步照样走进了这片领域,这里不仅仅只有辽阔的大草原和好客的蒙古人,在其他地区有的故事与挣扎,同样也发生在这里。
近些年,有不少的电影人,或是因为故园情怀,或是因为别样思考,他们也开始关注当下的内蒙古,从获了金马奖的《八月》,到拿了影帝的《老炮》,再到如今的《暴裂无声》,故事的发生地都是内蒙古,只是焦点不再是草原与蒙古族,而是贴近现实的城市化中的普通大众。
这样的转变,无疑让人欣喜,一个个导演用一部部作品告诉观众,这片土地不再遥远,这里的人们也与其他城市的大众有着同样的悲喜,这里发生的故事,同样可以是一个个好故事。
比有声更震耳的无声,才最暴烈
在观影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较为有趣的现象。导演为了更切合主题,将本应承载最多台词的主人公设定为一个不能说话的人,而正是这样的缺失与无声,让影片中的其他声音,显得更加强烈。
张保民妻子的药瓶药罐的碰撞声,昌万年在餐桌上大快朵颐的咀嚼声,甚至厨房中的机器绞肉声,这些看似无关的背景声因为主角的“失声”而变得分外高频,反差中让整部影片多了几分压抑,也让导演的意图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除了主角,整部《暴裂无声》,人物台词不多,对白也简单,各个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似乎都在“无声”。有的是不能说,有的是不敢说,有的是不想说,还有的是不用说,在少言或沉默的表面下,实则暗流汹涌,冲突相触。
由此不难发现,即便影片看上去“无声”,然而这种“无声”却比“有声”更加喧嚣,更加震耳,甚至比影片结尾处张保民妻子失声痛哭更令人震撼,也更触动内心。
所以导演用失语的主角和别样的思考,让暴裂变得无声,而正是这种比有声更强烈的无声,让暴裂更暴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