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年前的工作忙完,收尾部分本可以慢慢地、一点一点的去完善,终于开始“当机”模式,以“过年”为借口,给自己放个假。
由于其他同事后面两天要调休,我选择了今天调休,后面两天继续坚守。在家里全面做完大扫除后,闲下来坐在窗前,看着飞舞的雪花,居然一看就是好久。
这样的天气,待在空调房里看雪、喝茶、烤饼干,无比惬意,却也让我想起多年以前一次关于“文艺青年”的思考,那是一场夏季的暴雨,我跑到门外(办公室在一楼)去看雨究竟下得有多大时,却听见后面有同事向其他人解释,“文青看雨去了”。
我自认为自己还不算“文艺青年”,顶多算是还保持着一颗坚持学习的心,有持续关注各类畅销书、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和电影、偶尔看看话剧音乐剧之类的,在专业知识和文艺技巧上尚不够火候,但当时,我有的只是反感,“你才是文艺青年 你们全家都是文艺青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艺”“文艺青年”等词语已经泛化,咖啡店里的各种器具、装饰很“文艺”,文具店的明信片、小饰品很“文艺”,在茶卡盐湖拍个照、到鼓浪屿上打个卡也能嚷嚷几句“这里好文艺,我好喜欢”,甚至在其他人话题聊到Claire Mcfall的小说《摆渡人》时,不合时宜的回答“那个电影我也看过,梁朝伟、金城武演的嘛,蛮好看的。”
也正是因为“文艺”的范围越来越广,给自己贴上“文艺青年”标签、立“文艺青年”人设的人越来越多,真正的、资深的文艺青年们迫切地与这类群体做切割,选择剥离,抗拒这种标签化。
最后,附赠一则“如何识别文艺青年和伪文艺青年”的小技巧:
“如果你真的热爱文艺,你就是文艺青年。”
“如果你只是想让别人觉得你文艺,你就是伪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