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樂编辑 推荐的第 5 本书】
近些年,一些西方汉学家的著作被相继介绍到国内,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历史的视角,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一种新的书写历史的方式。
然而,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写作的宏大叙事不同,西方学者更喜欢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细部,从某个事件,某个事物入手,层层剖析,进而还原出这些节点背后所牵连的整个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所以,在读这些学者的作品时,常常会给人一种推理解密般的快感,使我们在作者的导引下,逐步探明千百年前的那个时代种种不为人知的世态世情。
在众多的西方汉学家中,加拿大学者卜正民已经为许多海内外读者所熟悉。由他领衔主编的《哈佛中国史》,被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成为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的中国史教材。而他的《纵乐的困惑》一书,则被称为海外明史研究的典范,通过搜集引用种种丰富而鲜为人知的资料,展现出明代那富有活力的商业与文化。这次,卜正民又将自己的研究触角伸向17世纪的海上贸易,以一部《维米尔的帽子》为我们展现了400年前全球化萌芽之初那段传奇的历史。
同往常一样,在《维米尔的帽子》卜正民还是选择了从微小的细节切入,从荷兰画家维米尔等人的七幅油画中,选取七个最普通不过的事物,以此展现出17世纪的商业潮流是怎样将中国、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紧紧裹挟在一起。
例如,本书的标题“维米尔的帽子”,其指代的就是维米尔的画作《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中,军官所佩戴的那顶时髦的海獭皮帽。卜正民以一章的篇幅回溯了这顶帽子如何从北美大陆的圣劳伦斯河畔,历经白人、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火绳枪和弓弩的对决,最终跨越大西洋,成为荷兰上流社会最为体面的服饰。而在海獭毛皮贸易的开辟过程中,其潜藏的动机正是野心勃勃的欧洲探险者对中国的执念和幻想。
又如,在对《在敞开的窗边读信的年轻女子》一画的解读中,卜正民从画作中盛放水果的中国瓷盘谈起,继而引出景德镇出品的明代青花瓷器如何搭乘着巨型的三桅帆船乘风破浪,成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欧洲诸国纷纷争夺的珍奇宝物。而青花瓷器所产生的对贸易路线的明争和对海上霸权的暗斗,则最终决定了此后三百年里全世界的利益分布与权力均衡。
主题是全球贸易,坐标又落在17世纪,不得不说,这样的著述背景对当今普通的中国读者会构成一定的理解隔阂。然而,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却可以很自然地沉浸到作者所架设的时空中去。这当然要感谢卜正民高超的讲故事能力,同时也要得益于他对自己的专长——中国史的熟练运用。
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作者将一些中国典籍的片段穿插其中,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是却能让中国读者生出亲近之意。如,在描写中国瓷器的品质与用途时,他会引用文震亨《长物志》中的记载: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春冬用铜,秋夏用瓷。”
“贵铜瓷,贱金银”
又如,在梳理烟草在中国的传播路线时,他会翻找出18世纪中国官绅阶层一位女眷的打油诗,来揶揄当时源自北美的印第安长烟管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这个长烟袋,妆台放不开。
伸时窗纸破,钩进月光来。
可以说,正是这些琐碎而充满情趣的材料,才让这部历史著作顿时变得鲜活起来。
反观全书,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卜正民本来想做的是一次关于贸易史的梳理。然而,伴随着一次次关于个人、种族、宗教、国家故事的讲述,在书的结尾,作者最终所呈现出的却是一个超越学术范畴的更为广远的意境:
“17世纪的人们跳脱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成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这贸易旋风吹起,散落到异乡他国。世界上曾经孤立的区域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的网络,这是一个无人可以预测的变革,也无人可以扭转。
人类历史走到这个黎明的时代,几乎无人是孤岛。”
——而这样的景象,在历经四个世纪之后,你我是否也恍若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