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第一次读川端康成,之前读过他的很多短篇小说集,觉得川端康成笔下的句子都有着奇特的浪漫,于是找来了这本书。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奖时,这本小说也在评委提到的三本小说里面,《雪国》我认为是他的唯美主义的最高代表作了,离面的悲哀之美又洁净、又让人心碎不已。
对于《雪国》的理解我认为可以从这本书的背后完整的看到川端康成他个人的创造风格和日本“物哀”文化的理念。
在我读过的所有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我发现川端康成对事物、环境的描写都很仔细,并且都充斥着一种悲伤之感。“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这是雪国的开头,川端康成用这简单的一句话为我们拉开了这个故事的画卷,直到现在,我每看到这句话,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这本故事的飘渺与其中的物哀感。《雪国》描绘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川端康成在塑造这三者的形象时,都给人一种虚无感,想要第一遍就摸清楚每个人物都特点,我认为是比较困难的,我在读完第一遍时只觉得一种凄冷的梦幻感浮上心头,但是对于故事情节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在读第二遍和看了很多书评后,才勉强可以读懂这本书背后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联性。
日本文化一直围绕着“丧”这个字来发展,所以物哀之情的体现可以在大部分日本文人的笔下找到,之前在读《菊与刀》还有解读日本电视文化的过程中就了解到这与日本这个国家危险的地理位置有着深刻的联系。而川端康成在《雪国》这本书中把日本人的传统物哀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本全部围绕着男女恋情的哀感,无论是从对人物外貌、动作的刻画还是环境的描写,都是很朦胧与痛苦的。川端康成在阐述《雪国》的创作动机时曾说过,“《伊豆的舞女》也罢,《雪国》也罢,我都是抱着对爱情表示感谢的心情写就,这种表现,在《伊豆的舞女》中纯朴地表现了出来,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这其实和当时日本的背景有着很大关系,日本当时正处于战争,但是雪国这本书的描绘却完全避开了战争二字,通过描绘一个在偏远山村的环境来体现川端康成对战争的一种无谓感,也体现他对生死的看法非常的淡泊,完全的展示了日本人的“丧”文化,这也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极大一部分原因。
《雪国》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充斥着爱这一个字,但是却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到过爱这个字,他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氛围来反映那种暧昧之情在主角之间的环绕,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岛村对驹子说的一句话
“你连指尖都泛着好看的红色”
读到这句话时,日本那种陈旧、封闭的浪漫感突然涌上我的心头,对一个人动心时,连他的指尖也是美丽的,这就是岛村对驹子动情时所展现的地方。岛村这个角色形象是我感觉川端康成对事物的态度的展现,岛村拥有妻儿、崇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家产,但是却任然在社会中到处漂流,找不到人生的乐趣,以至于他把他和驹子之间的情愫也当做打发无聊生活的调味剂而已,而正是这种淡漠、对人生的虚无感、徒劳感,是川端康成整个人的人生态度。
反观驹子,这个全剧我认为最悲情的人物,就体现了日本文化里的物哀。驹子在不断努力、想要冲破一切在自己身上的禁锢都是白费的,她最终的后果却是毫无意义的变成了疯子,这让她一切的努力都变成了虚无,她的付出是实在的,但是结果是虚无的,驹子的一生都围绕着不切实际四个字运行,读到她的部分,让人忍不住的为这个角色心疼起来。叶子作为一位岛村的另一个好感人物,可以表现出日本人对好的事物的幻想感,但是叶子死亡的结局又印证了这种美好的幻想最终的结果也是破碎的,叶子的描绘不多,但是只要她出场的部分,川端康成就会用各种纯净美好的语言来描绘,给人带来叶子那种惊心动魄、亦真亦幻的美感,她的死亡,是人生若梦的真实写照。
《雪国》围绕的虚无感和物哀主题在三位角色的身上展开,也表达了日本文化和川端康成心中三个角度的虚无现象,悲哀正是这本书最美丽的地方,作为一部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这本书需要挖掘的部分太深奥了,它背后的思想和川端康成整个人的人生路途还有日本文化的深度不可分割,希望下次再读到这本书时,我可以有更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