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职场充电宝分享,主题是:职场年轻人如何度过自己的第一个财务困难期。照例讲完之后会有一个互动环节,回答一些小伙伴的疑问,然后,就看到了这个让我大脑短路20秒的问题:
学姐,我月入7000,每个月还贷6000,开支2500,怎么攒钱?
等等,虽然学姐我高考数学不及格,但是月入7000,还贷支出6000,开支2500,那每个月的支出就是8500元,7000-8500,结果难道不是负的1500的么?
嗯,很想问一句:每月负的1500,这个缺口是怎么补上的呢?这种情况下,难道不是应该先考虑一下把每个月的缺口补上么,谈攒钱稍微早了一点吧?
这个小伙伴(下文中我们叫做小A)的目标是——攒钱,想要攒钱,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每个月现金流为正,也就是收入要大于开支,这样才有攒钱的可能性。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第一步——分析目前的开支状况。小A每个月的支出中,最大的部分就是还贷。但是贷款也是有区别的,房贷/车贷和消费型贷款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情况1:这部分贷款如果是房贷/车贷,是每个月必须支出的部分,那估计是当初在设置还款额度的时候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导致还款金额占月收入的比例过高(一般建议房贷/车贷的金额不要超过收入的30%-40%)。
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先和银行联系调整还款金额,让还贷部分的金额降低一些。这条路走不通的话,那最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了——多!挣!钱!
赶紧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把月收入从7000变成10000甚至15000,那我们就能坐下来聊聊攒钱的议题了。有的时候,靠省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情况2:如果这部分是消费型贷款,比如买买买的钱,那小A同学就该被关进小黑屋,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为什么每个月的钱都拿来还信用卡了!
反思之后,小A就应该把最近三个月的信用卡流水拿出来,好好分析一下,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可以简单的把自己的消费做一个分类,最常见的:一日三餐、零食饮料、衣服包包化妆品(如果小A是女孩纸)、电子产品、各种吃喝玩乐等等。看看哪个部分的开支占了最大的比例,然后再看看这个部分的消费里,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有些人可能觉得:看着我的每一笔消费,我觉得都是必要的呀,没有不必要的呀!
同学,你这是哪里来的蜜汁自信!
月入7000,但是有12个单价超过5000元的包包,24只不同色号的口红,3年都用不完的眼影,这些就是完全没必要的!
月入7000,买一个苹果手机也许是必要的,但是还没用一年就要抛弃肾六换肾七,那我觉得也是没太大必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必要”的东西,也只是在买的那一瞬间觉得它非常“必要”而已,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把你想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过一周再去看看,你会发现95%的东西你都已经不想要了。
人类的一个特点就是想要及时满足,从婴儿的时候开始就是这样,饿了、渴了、不舒服了,宝宝就会立即大哭大闹,一旦父母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安静下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会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立即得到满足。
上课的时候,就算你饿了,你也会忍着,等到下课再去吃饭;
面对美食,就算你大脑中有一个欲望的小人在不断的说:多吃点,多吃点,多吃点,但是你也会用理性小人打败欲望小人,因为你知道你正在减肥,需要控制热量的摄入。
逛街的时候,看到每一件好看的衣服、每一个好看的包包,你都想要,但是你会提醒自己:这个月的预算已经用完了,想买,可以,但是要等下个月,现在嘛,看看就行了。
这就叫做——延迟满足。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把小朋友放在一个房间里,给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忍住不吃棉花糖的话,那就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
一部分小朋友做到了,一部分小朋友没忍住。后续的追踪研究表明,那些能够做到的小朋友,成年后,不管在人际关系、职业成就等方面,都比没做到的小朋友表现得更好。
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大的回报,我们需要管理好当下的一些欲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月入3000也能攒下钱的原因,因为他们明白:今天攒下的500元钱,通过理财投资,将来自己能够获得的可能就是1000元甚至更多。
如果小A在分析了自己的开支之后,发现有一部支出支确实是可以调整的,那就需要行动起来,调整这部分支出,把自己每月的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攒钱也就成为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
你愿意为了未来的收益,减少当下生活中的一部分消费吗?
如果愿意的话,你有一个可以衡量的目标吗?比如这个月开始,把开支降低10%?
你为这个目标做了些什么呢?
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欢迎在评论中告诉学姐,你的故事也许可以帮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