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布置“我爱我家”主题作业,要求贴两张照片(也可画两副图),表现出“我小的时候”与“我现在长大了”的对比,并让小朋友口头表达这二者的区别,家长记录。
儿子二话没说,就画了两副图:
表述如下:
我小的时候,会爬着玩汽车,(大)叫的少。单手撑在地上,用另一只小手玩汽车。我不会说英文,不会用分开的筷子(小时候用顶端相连的托马斯火车小筷子)。
我长大了,我什么事都会做。我会说英语了,自己拼玩具,会用分开的筷子了(成人用的筷子)。
儿子对图的大体解释是:
两岁前,在杭州生活,所以天空画的是太阳;现在在北京,一道线就是雾霾。
杭州住的楼不高,北京住的楼也不高,旁边有一坐高楼。
爸爸变胖了,妈妈长高了(儿子小时候,妈妈没穿过高跟鞋,现在穿得多了)。
对我写作的几点反思:
第一,我们常说孩子的眼睛是最纯真的,还没有开始贴标签,他们的语言中以“我见”、“我做”、“我听”为主,抽象词语使用很少。比如“爬着玩汽车”(“爬”用得很准确,这不仅是动作状态,而且是他最有体会、最有感觉的行为),“单手撑在地上,用另一只小手玩汽车”(玩汽车是他最喜欢的,所以描述也多,而单手撑地的动作,是他经常表演的动作,“撑”字也用得很准确”)。
第二,正因为是孩子说的“我见”、“我做”,所以文字(他现在没有书面语,只不过父母把他说的话记录成文字了)现场感很强,这对于我的写作是一种启示。就是能否做到如赖声川所说放下自己,抛弃一切标签,“如是看”、“因果看”,再加上静心生活,保持打开状态,与万事万物相亲、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