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我想当一名科学家、我想当一名医生、我想……我想当一名人民教师,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发现原来老师是那么辛苦而且并没有想象的那般神圣,反而填充他们生活也是比他人只多不少的苟且和琐碎。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们渐渐忘记了,哦,原来我还有过这样的理想。
抱着对这个行业的好奇和憧憬很多人选择了—支教。但自从“支教”这个名词诞生之际人们对他的说法更是众说纷纭。“不过是一群大学生的自娱自乐,给当地找麻烦”“也只是一群公子哥娱乐消遣的另一种方式罢了”“换一种方式的旅行,这是最准确的定义”。那么我们支教的意义真的是如此这般吗?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
如今泛滥成灾的支教队伍中避免不了良莠不齐的存在,近年来对于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诚然,对于外界的批评和指正我们无言反驳,抱着娱乐、功利的心态参与其中,到达支教地点挑三拣四,借口不习惯水土不服各种理由俨然一副少爷小姐做派,不仅给无数一腔热血投入支教的人们设置各种困难,还给当地的孩子们造成不良的影响。支教的意义真的就如同外界说的那样是游山玩水、获得综测、为未来铺平道路吗?这是很心酸的一串问号。目前中国尚未完全脱贫,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及多年,中国13亿人口中的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够享受到这些吗?换个问法,九年的义务教育能够真正得的带给孩子们未来吗?从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的轨迹不难发现家庭的贫困使得村民和孩子根本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一个支教老师的加入,到底能够改变什么?在这之前曾有幸和一位学长参加了一次支教活动的培训,和那位学长交流的时候发现,他曾经也是曾经被支教的一员,你具体问他当年他学到了什么他早已不记得,但是当年那些大学生热情洋溢,青春热血,自信开朗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很深的印象,从那天开始上大学成了年幼的他唯一的目标唯一的向往。
很明显,我们并不是专业的教师队伍,我们没有专业的教育资质,但我想支教,并不是给孩子们补课,如果给这个过程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话,我更愿意称之为“夏令营”。我们更希望用自己的热情和世界观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到山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些什么,也许老师教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数学公式在下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并不能派上用场,也许老师教的每一篇小诗、每一个舞蹈动作对未来可以说没有丝毫好处。但可能就有将来的某一天,一个偶然听到了“Hey Jude, don‘t be afraid”原来是老师曾经教过我们的那一首歌,多年后想起,难道不是一份回忆和珍贵吗,因为曾经有一个支教老师告诉过他们,在这个满是艰辛与磨难的世界里,请不要害怕。
所以,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我们应该正确认真并充满热情的对待,因为我们也愿望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也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