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出生顺序,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这种说法。首先是由奥地利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提出来的。这听起来有点荒谬,但今年春节回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重新琢磨这种说法。
春节回家,我姐带了两个娃回娘家耍,过程中我发现,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两个孩子会有很明显的竞争倾向。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会比谁吃的快,来得到大人的夸奖;玩游戏的时候,会故意炫耀自己玩得有多好,来博得大人的关注。
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的。
自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以来,类似父母想生二孩遭遇大孩强烈反对的新闻,屡屡见于报端,轻则哭哭闹闹,重则扬言去死。
天真善良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
要解释这种现象,首先就要接受一个前提,那就是父母的资源是有限的。这里的资源除了指物质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比如说母乳、陪伴、情感支持等等。
一个上班族的妈妈下班回到家,照顾一个孩子还有余力,但照顾两个孩子就显得多少有点力不从心了。
在这种情况下,“会哭的孩子有奶喝”——更加懂得表现自己,引起大人关注就更可能获得所需的资源,而这就是孩子竞争争宠的原因。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著名心理学家Frank Sulloway在著作《天生反叛》举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他考察了超过120000名个体的人格特质,发现第一胎、最后一胎和中间几胎存在明显的人格差异。
平均来说
第一胎的孩子比较墨守成规、保守、对弟弟妹妹更有责任感。后面几胎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比第一胎的孩子更有想象力、更懂得变通以及更加反叛。
排行靠前的孩子更可能选择保守工作,而后面的孩子对不那么墨守成规的工作表现出了更高的容忍度。
第一胎的孩子也比后面几胎的孩子更加注重地位取向。
对此, Sulloway指出,这些人格的差异是为了适应父母不充足的资源而产生的一种解决办法。
起初,第一个孩子独享父母的关怀,然而随着弟妹的出生,竞争越来越激烈。第一胎的孩子通常会发展出了允许他们继续享受地位和关怀的人格特质,而后面的孩子必须发展出了有别于哥哥姐姐的特质,才能吸引父母的关怀。
当然,对后面的孩子而言,完全退出竞争也是一个选择。另外一位学者Catherine Salmon就指出,头几胎的孩子表现得更加趋向于家庭,而后几胎的孩子更可能去寻觅给亲属联盟,比如朋友。
有朋友可能会反驳,我不是这样子。事实上,人格形成受到很多方面影响,而这里指的是一种平均现象,有例外存在并不奇怪。
这个理论,对于为人父母有启发意义。
比如很多孩子吃饭时很麻烦(挑食或者是边玩边吃,一顿饭吃很久),父母这个时候可能会鼓励孩子间竞争,谁吃得快就有奖励。这种方式不说不行,但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导竞争的性质和量,避免孩子长期处于恶性竞争而导致其长大后人格的缺陷。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有没有触动你的地方呢?欢迎留下你的故事。
这里是心理万事屋,期待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