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只能靠死工资攒钱?”我从来不这样认为。
3月第一周, 5个工作日,群里小伙伴人均赚到了3-4位数, 至少家里菜钱、水果、水电费用能自由了。
我一直说“赚钱是认知的变现,理财是思维的实战。” 不用天天搞一些复杂的花样,像小马过河,下手实战体会深浅就知道了。
为测试,我跟踪复盘这周数据,用市场验证当初的判断。
看到部分人亮出的收益,同样的方法,有些人赚的比我还多,真的很开心。至少这种经验和方法结合,说明是条能走通的路。
很多人学了一堆知识,依然不会用,就像报了很多课,网盘里几百G资料,照样没有变现,成年的世界,我们学习带有更多的功利性(纯属兴趣爱好另一说哈)。
有小伙伴问我:下班搞副业,收入太不稳定了、“学了一堆课程,还是理不清自己的财务状况”。
其实这些焦虑背后,藏着一个被99%人忽略的真相:理财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元能力——它考验信息筛选、风险预判、资源分配,而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的核心维度。
我在零花钱群里提醒小伙伴,自己做过哪些任务,达标要求,奖学金、利息赚多少等,自己学会梳理记录,养成习惯,钱才会越来越多。
理财就像整理衣柜,分类越清晰,空间越自由。
想要搞钱,咱们先搞明白背后的底层逻辑,上班要明白领导安排工作背后意图,做生意要整清楚资金流。
有人说想学习,从哪里开始,如果对可转债有兴趣,可以购买这本书:
看书是学习的最低成本,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后,加上实战,慢慢就会渗透底层逻辑啦。
来说说这3个底层逻辑:
1. 时间价值≠投入时长
头部10%的认知决定90%的收益!每个行业都有“信息红利差”。
比如有人花1小时研究国债逆回购规则,抓住3天期6%利率窗口,赚到传统活期3个月的收益。
有些事需要花时间积累,有些未必,AI的出现让信息变得更透明,提效更明显,工作节奏更快。
你埋头一天写个PPT,别人半小时生成了,难道领导会奖励你的辛苦吗?
2. 风险控制先于收益追求
真正的理财高手,都是“概率游戏”的操盘手。“日日有金”刚开始时,我挺担心,大家很清楚理财这个事,任何人都做不到100%, 我当年也仅仅为了家庭资产增值才学的。正是一群小伙伴信任,推到这里了,才拉起这个圈子。从去年时,我在零花钱群一直只分享稳健的小项目,控好风险的同时才能分散资金去博收益。3. 复利效应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挖出金矿。
有人喜欢混“社群”,为啥?
我发现在一个优质的社群里,能产生“技能互换”,比如设计师帮忙出图、律师帮看条款、薅羊毛共享等等,真正实现了资源裂变。
搞完理财,被他们混成了薅羊毛群,分享一堆经济实惠的吃喝拉撒。又刷新了我的理解。
所以嘛,搞钱这个事,赚的不只是钱,更是对人生的掌控感。
当你开始用投资者的眼光看待时间、关系和选择,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