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在华南理工开展工作坊时,伟宁同学充满自豪地说:每学期读8本(课外)书。
我喜欢伟宁同学,和他也很熟,所以开玩笑:喂喂,勇气可嘉,这么丢脸的事情也好意思说。
我嘲笑他是因为我有底气。年初给自己定下200本书的阅读计划,或许是今年选的书都比较薄的缘故,提前完成目标。
作为纪念,聊聊读书这件小事。
02
妹尾河童这位了不起的老不修,曾经做了一件让人觉得“嗯,果然是日本人才能做得出来”的事。
他拜访诸多美术家、音乐家、建筑师、赛车手、探险家、演员……家里的工作间和厕所,分别写成两本有趣的小书《窥视工作间》、《窥视厕所》。
两本书都值得一读。
读这两本书的乐趣,除去比较每个人因为性格、职业等原因,导致工作间和厕所各有不同之外,妹尾河童还兴致勃勃的写道:
有人把书房(工作间)视为隐秘之地,对展示厕所大大方方;有人则视厕所为隐私之禁地,愿意展露书房。人与人的想法差异实在是太大啦!
03
读书也是一样。
我很少向朋友推荐书籍,即便推荐,也仅限于寥寥几本小说。
因为读书本就是一件私密、差异性大的事情,是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所进行的,神游物外、跨越时空的旅行。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同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读什么样的书。
曾经在某篇随笔里读到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图书馆(不不不,我说的不是那位满口湖南话的图书馆管理员)有一位能人,仅看学生的借书证,就能判定此人未来的成就,八九不离十。
听起来像是玄学,说白了也很简单:借书证上的借书记录,反映的是该人是否有方向、有目的地读书,借书频率如何等诸多信息,而这些信息都可作为判断一个人对未来是否有明确规划的依据。
04
但很多人都会犯同一个错误:希望只通过阅读就能改变。
读书如同打开一扇门,但门外并非就是新天地,而仅仅是一个中转站。你想去的地方,要经过无数道门才能抵达。
它更像是由一根蛛丝延伸开去,经过无数个折转,甚至走过一些弯路和回头路,最终才能抵达你想去的远方。
书给每个人带来的启迪是打开思想的大门,从而转变态度。
态度驱动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如果没有行为改变,也不会有结果改变。
05
读一本书,就像谈一场恋爱。缘分两字,贯穿始终。
看不上眼,就是看不上眼。做媒的说烂了嘴说破了天也是无用功。
当初因为种种原因失之交臂,可能今生都无法再相遇。
此时看上眼的,过一段时间,或许觉得自己当初怎么那么瞎!
幸好读书和恋爱又有不同——有人错过某人,从此心如枯井、青灯古佛了却一生;但没听说过谁错过了某本书,就没能成为某领域的大家;
恋爱可以无果而终,读书也是如此。有许多书我读到一半就放弃,如果强迫我继续读,我宁愿选择空手劈榴莲。
合上每本好书的最后一页,如同携手走到了世界尽头。
那感觉,很美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