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题研讨班正式开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并作开班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石泰峰主持。这一部署不仅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更是对新时代经济工作者的思想动员。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我们需以理论为锚、以实践为帆,推动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
理论之基:从“中国之问”到“世界之答”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录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至2024年间关于经济建设的74篇重要著作,涵盖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方位论述。这些理论成果深刻回答了“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的根本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例如,书中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明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突破,也是对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通过“精准扶贫”机制,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一实践不仅验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实践之要: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
丁薛祥在开班报告中强调,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将理论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内部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双重挑战,需以系统思维统筹“稳增长”与“促改革”。
例如,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通过“新质生产力”理论,加快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布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已超40%,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同时,在绿色转型领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35%,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关键力量。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作风之魂:从“政治高度”到“民生温度”
石泰峰在主持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需“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这一要求与《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中强调的作风建设一脉相承。经济工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需始终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出发点。
例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中国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这一理念在浙江“千万工程”中得以验证,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直接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又如,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中国通过“放管服”改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政策红利。
未来之向:从“中国方案”到“全球贡献”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需在开放中谋发展、在合作中求共赢。丁薛祥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上提出“坚守多边主义正道,促进开放包容发展”,这一主张与《习近平经济文选》中“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的理念高度契合。
例如,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分享发展机遇。截至2025年,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承诺“双碳”目标,并通过技术输出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转型。这些行动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确定性。
《习近平经济文选》不仅是经济工作的指南针,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思想武器。从脱贫攻坚到科技创新,从绿色转型到全球治理,中国经济的每一步跨越都印证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辩证关系。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以《习近平经济文选》为指引,才能在中国经济巨轮的航程中,把握方向、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