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当时的环境来说,鲁迅却是一个很敢言的人,而这种一篇一篇的新形式的小说也是另一种创新。对于当时的“新文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力。
对于后辈的读者,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先人站在文学的创新起点上,勇敢,坚定,是一种伟大的文人精神,恰是学者应以此为榜样的部分。
十几篇小说也借助于当时的背景和民俗文化,借先生的笔领略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里没有批判,只是以一个看客的心态,犹如看一幅国画,山是山,水是水,人是人,街是街,画里没有偏向某一物,而仅是全然呈现。这十几篇小说都没有现代读者期待的那个“结局”,恰是以片段的形式呈现,但在这片段式的过程中,细枝末节的描写,可见笔者的细腻和情愫,绕人心弦,有时候能产生长长的回音,仿佛身临其境,是梦是书是真实都有点分不清。总是耐人寻味的。
前人所向往的,我们已经拥有,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丢失了前人所拥有的——心静。这是一件挺惋惜的事,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我糜烂,甚至不自知。所以先生弃医从文也是一种大愿,愿人们的精神不萎靡,有希望。当人们的精神富足有希望,民族就有希望,世界才能繁荣昌盛乃至于世界大同。愿有一天,所有人都醒来,发现真我,齐愿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