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读课题及作者。2分钟
在许地山先生生活那个年代花就是华,落华生就是落花生。为什么堂堂一个大作家要以如此普普通通的花生作为笔名,一生笔耕不止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
二、咀嚼品味板块
1.回顾兄弟姐妹说花生 2分钟
师:还记得,兄弟姐妹说花生有什么好处?味美便宜可以榨油,花生的好处这么多,你能不能用学过的关联词说一说花生的好处?
预设(花生不但。。。而且。。。不仅。。。还)
总结:
2.品读父亲说花生7分钟
师:兄弟姐妹说花生的好处都是显而易见的,那父亲是怎么说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写到了?
生:第10自然段。
师:请 自由读课文。
师:父亲是直接说花生的好处吗?他用了什么方法告诉我们?
生:对比的方法(师板书:对比)。
师:既然用了对比的方法,那么现在就请同桌2人的合作在这段中找一找这些果实有什么不同?
生1:花生埋在地里,挖出来才知道不好看。
生2:桃子、石榴等高挂枝头,人一见就心生爱慕。
我们将同学们找到的不同送回文中,通过你的朗读突显不同。
师:是啊,(引读)“花生的果实____ ,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_ .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是啊,(引读)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__分辨出来。 它有没有果实,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使人____ ,必须 . 才知道。
师:是的,(引读)“花生的 ______长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 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花生和哪些果实不一样吗?照这样的句子说一说。(课件出示例句: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 。。。那样,把 的果实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 。叫2个人
生1: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葡萄那样,把晶莹剔透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口水直流。
生2: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橘子那样,把金黄光亮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直咽口水。
师(小结):是啊,花生虽然不像桃子、石榴、苹果、葡萄、橘子、菠萝蜜那样,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但它味美、可榨油、便宜。现在请你思考,父亲拿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生1:说明人不可貌相。
生2:突出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质。
师:那是不是说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呢?
生(略思考):不是。
师:对呀,父亲这样作对比的目的毫无贬低桃子、石榴、苹果之意,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默默奉献(板书)。这就是对比的妙处,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写法,这样事物的特点就更突出了。
师:父亲这段朴实的话里充满了对花生的赞叹,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一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可贵之处。(齐读)
三、品词析句,体会写法,明白道理5分钟
师(小结):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一家仅仅是在议论花生吗?
生:不是。
师:父亲和我们讨论花生的好处,目的是什么?生:让我们向花生学习。
师:是啊,我们一起读一读文中的句子一( 课件出示文中的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这是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和叮嘱,谁再来读一读?师:在父亲的启发下,作者说(课件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齐读句子。
师:你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话?
生:人不能只讲究外表美,还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师:体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外表漂亮,得体。
师: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错。
师:是的。比如,如果今天老师穿着十分邋遢地来给大家上课,那就是不够体面,也是对你们的不尊重。所以,讲体面没有错,关键是不能------
生:只讲体面。
师:所以,父亲通过落花生来告诉我们
(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对他人没有好处的人。
小结:孩子们将种子种在地里,收获了花生;而父亲却把花生的种子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终身受益。正如父亲所希望,许地山不仅这样说,也是样做的。
指名读: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成为了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师:对指板书,通过对比,父亲和我们谈论了花生的好处,也让作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生齐读)。
三、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3分钟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花生一样的人,你知道他们是谁吗?我们一起夸夸他们吧!
(PPT出示: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有在抗洪赈灾前线保家卫国的武警官兵,有 的清洁工人,有 的邮递员,有 的石油工人,有 的农民,有 的教师,有 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他们都是像花生一样 。)预设评价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四、体会表达,迁移写法。 运用3分钟
1. 阅读链接,学法迁移: 接下来我们用刚才的方法阅读另一篇课文——《铺路石》,再次感受借物喻人的写法。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与《落花生》一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借物喻人”。都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2.课文借雨花石和红宝石和铺路石进行对比, 用铺路石的默默无闻来比喻什么? 默默无闻的老师和清洁工。. 这说明“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的关键在于什么?找到物与人之间的共通处。
3.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微课路灯
这些事物赞美的是哪一类人?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方法,边贴板书斌说 :运用对比从物到情,找共通点由物及人)地写一写。
四、总结 读名言总结1分钟
五、作业: 1. 阅读《心田上的百合花》、《白杨》《桃花心木》三篇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