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所谓的拼爹拼妈,其实拼到最后,是我们给了孩子多少关心和爱。”
说到关心和爱,爸爸妈妈们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爸爸说:“我还不关心孩子?我每天在外打拼不是就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吗?”
妈妈说:“我在单位忙了一天,到家屁股没坐热就得收拾被孩子弄乱的房间,洗孩子换下来的脏衣服,做饭、洗碗、还得陪孩子玩,完全没有个人娱乐时间,怎么叫不关心孩子?
我原来的想法就和上述妈妈的想法一模一样:觉得自己为家庭、为孩子牺牲太多,没时间看书、没时间打扮自己,没时间运动,没时间逛街,甚至好姐妹打电话邀我出去坐坐,聊聊天,我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理由是:得陪孩子。我以为这种“牺牲”式的陪伴肯定能让孩子每天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自己很佩服自己能干,而现实却浇了我一盆冷水:每天上班,孩子嚎啕大哭,叫我陪他。后来,我反思自己陪孩子的过往:每次都是把所有事情忙完之后再陪他,在我心里,所有事情都比他重要;陪他玩也不是全情投入,而是一边拿着手机,一边应和着他。原来自己所谓的陪伴都是有条件的,并不是真正高效的陪伴。发现问题之后,我逐渐在改变:放下手机,放下家务,专心陪他玩,孩子得到了妈妈真正的关心之后,上班前再也不哭了。
孩子不论多大,都需要父母的关怀。想起上周五发生的一件事儿:我们一个女孩哭着找到我说高年级的女生要打她,我就让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听完,我立马找到了高年级女孩所在班级,结果问出来的却和我们班女孩说的不一样。我又找到和我们女孩要好的同学了解情况,才得知:两个人是由于误会产生了矛盾,在这过程中,我们班女孩说话态度不是很好,又加剧了里边的误会。同时还在她好朋友口中得知:女孩的妈妈和哥哥在山东老家住,她和爸爸在唐山住。这个女孩子基本和爸爸零交流,她最期望的是和妈妈视频聊天,但妈妈总是以各样借口提前挂电话,说到这里,女孩又哭了,她说太想妈妈了。之所以老师、同学眼中的柔弱女孩变成说话蛮横的样子,是她在需要妈妈、想和妈妈说话的时候,妈妈没起到疏通、引导作用,使得孩子心理失衡,没地方宣泄情绪,引发了这场误会。借着这周五的家长会,我和女孩妈妈说明了情况,让她有时间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聊聊天。
当父母的都想为家人和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 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也要明白孩子有时候并不需要 多么好的物质,他只希望你多关心他。并且陪伴孩子是有有效期的,当你错过了,你和孩子之间的那个万有引力的磁场,就再也不会回来了。